资讯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二)

强子 华夏病理 2478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一)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三)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四)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五)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六)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七)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八)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九)

多角度拆解黑色素性病变(十)

三.中-高倍镜下的诊断线索

中倍镜下应注意观察病变的生长方式。对于痣来说,交界处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呈巢团状排列,巢团状结构的大小均一、分布均匀。相反,对于恶性黑色素瘤来说,其生长方式则更加杂乱,具体如巢团增大、不一,分布不规则,部分可能位于真皮乳头上方或近表皮突处。局灶可能有显著的单细胞、雀斑样生长,并延伸至皮肤附属器上皮。可有融合性区域,即较大的细胞巢相互生长至一起。此时可能很难与表皮突之间的搭桥相鉴别,后者与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 nevi)有关,而恶性黑色素瘤的融合性生长常超出真皮乳头顶端,而不是仅与表皮突的底部相连。表皮内更高位置(偶见于毛囊)散在Paget样生长的黑色素细胞,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经典诊断线索。如果这一现象遍及整个病灶长度,或这些Paget样细胞具有异型性、或有增生活跃的证据,更需引起警惕。不过,这一特征在应用中要注意鉴别是否真正的Paget样散在分布。首先,应先确定这些细胞是黑色素细胞,其次与交界性成分之间无延续,最后这些细胞应位于和大部分表浅真皮乳头上方、表皮基底层相平行的界线之上。甚至有作者从实用角度提出:用“表皮内散在Paget样生长的黑色素细胞”作为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标准时,这些细胞应至少在表皮颗粒层才可以。黑色素细胞的迁移现象(“transepidermal elimination”,即黑色素细胞跨过表皮基底膜进入真皮乳头层的现象)与Paget样播散表现近似,但前者的黑色素细胞在表皮内呈簇状分布,明显处于表面消退的过程中。这一现象并不常见,良性和恶性病变中均可出现。 

从实际工作来说,自真皮乳头表面划一条“辅助线”会很有帮助:病变位于该线之上、无活性的病变可能是良性,而位于该线之上但显著生长者则需引起重视。如果有真皮内成分,也可出现不规则的无序生长。膨胀性结节压迫或破坏周围结构,则可疑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生长导致表皮变薄也具有提示意义,后者其实也是表皮受压所致。 

高倍镜下可评估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并评估有无核分裂。典型情况下,良性病变在深部会表现出细胞学特征的改变,具体如梭形表现更为明显、向周围胶原扩散的“神经样”表现;这一现象可以通俗的称之为成熟现象,但理论上说这并不准确,真正的成熟黑色素细胞会合成黑色素、并通过树突状突起将其转运至角化细胞。 

大部分恶性黑色素瘤会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学异型性,具体表现为细胞核增大、多形性,染色质粗糙、团块状,伴显著的大核仁。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有个独特的细胞学特点,即所谓的胞质透明小球,其特点为丰富的胞质内出现细腻、粉尘状黑色素颗粒。位于肢端、日光照射部位皮肤、黏膜的某些恶性黑色素瘤则出现特征性的树状突样形态,即细胞核不规则、深染,长长的胞质突起深入表皮棘层。

高达20%的良性痣可见核分裂,在真皮上方处更为常见,年轻患者、妊娠患者更为常见;从形态学来说,则分叶状结构病变中更为常见。总体来说,良性病变中的核分裂较少。如果核分裂易见,或呈簇状分布,则要更多的考虑恶性黑色素瘤。从实际工作来说,要将核分裂和细胞核多形性结合起来考虑。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Harvey NT, Wood BA.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Melanocytic Lesions[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18.

DOI:10.5858/arpa.2017-0547-RA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