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读文献,学病理-恶性上皮性肿瘤转移至卵巢(四)

强子 华夏病理 8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免疫组化特征

卵巢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组织形态学是确定鉴别诊断方向、选择合适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基础,而免疫组化则在最终明确诊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即使是卵巢原发肿瘤,也有些免疫组化标记可辅助进行分类:广谱CK阳性提示上皮来源,SF1阳性提示性索-间质来源,SALL4阳性则提示生殖细胞来源。

 

一般在较小的实验室也会有、且有助于卵巢转移性病例诊断的免疫组化标记有CK7、CK20、SATB2、p16、PAX8、WT1、ER/PR、GATA3。这些标记可以联合应用,尤其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卵巢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相关结果详见表1。

 

表1.卵巢原发和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读文献,学病理-恶性上皮性肿瘤转移至卵巢(四)

免疫组化指标详解

CK7和CK20在肿瘤原发部位的评估中很有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多种肿瘤类型的CK7和CK20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是重叠的。卵巢原发的癌一般CK7+,可局灶阳性表达CK20。胰胆管的肿瘤一般CK7+、CK20+;乳腺肿瘤一般CK7+、CK20-,结直肠和阑尾的肿瘤则一般CK7-、CK20+。此外,某些肿瘤的表达结果不一,比如胃部肿瘤的CK7和CK20可以两者均阳性,也可以两者均阴性。子宫颈的肿瘤一般CK7+,但CK20阳性或阴性均可出现。

 

SATB2在鉴别结直肠、阑尾来源肿瘤与卵巢原发肿瘤、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时帮助很大:阑尾和结直肠来源的转移性肿瘤一般SATB2阳性,而其他肿瘤则为阴性。

 

P16弥漫阳性有助于HPV相关子宫颈腺癌的诊断;不过,非HPV相关子宫颈肿瘤也可有p16程度不等的表达,如伴肠型分化者。因此,对于HPV的状态评估来说,直接进行原位杂交检测更为精准。

 

PAX8阳性提示苗勒源性。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和子宫颈腺癌中,大部分病例都阳性表达PAX8。需要注意的是,HV相关子宫颈腺癌中PAX8一般为弱阳性。卵巢黏液性肿瘤中PAX8阳性几率低,但也可有程度不等的表达。非苗勒源性肿瘤一般不表达PAX8。

 

WT1阳性支持卵巢原发肿瘤,因为该标记阳性可见于大部分卵巢肿瘤,尤其上皮性肿瘤。WT1尤其有助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诊断,但对于黏液性肿瘤则没什么帮助。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WT1阳性几率约10%至30%。其他起源来源且WT1阳性的肿瘤(如间皮瘤)很少转移至卵巢;相反,转移至卵巢几率较高的肿瘤大多表现为WT1阴性。

 

ER/PR有助于原发部位判断时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乳腺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一般ER/PR阳性;卵巢黏液腺癌和HPV相关的子宫颈腺癌可程度不等的表达ER/PR;其他肿瘤大多为ER/PR阴性。因此,综合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证实或排除相关诊断。

 

如果考虑肿瘤来源于乳腺癌的转移,GATA3非常有帮助:该标记一般表达于乳腺和尿路上皮癌,但其他肿瘤大多为阴性。由于尿路上皮癌很少转移至卵巢,因此卵巢肿瘤GATA3阳性则提示乳腺来源。不过,一定要注意的是中肾样癌:虽然该肿瘤罕见于卵巢,但也可表达GATA3。

 

SMAD4有助于提示肿瘤为胰胆管来源:稍多于半数的胰腺腺癌中SMAD4为表达缺失的。不过,SMAD4表达缺失并无特异性,因为也可见于其他病种,如结直肠腺癌。此外,这一标记在小实验室可能并无准备。

 

分子特征

分子特征也可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尤其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明确时帮助更大。这类研究有助于区分卵巢原发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并能识别细胞起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比如,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卵巢和子宫的内膜样癌,可通过分子检测来判断这些病灶是独立原发肿瘤、还是同源转移。分子谱分析还能指导治疗决策,特别是针对可干预的突变,比如在转移性胰胆管癌中检出KRAS基因突变,可指导使用针对该突变的靶向治疗。

 

将分子特征检测整合到临床实践仍是当前持续探索的领域,该技术有望提升预后分层能力,推动治疗策略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分子研究能提供宝贵信息,但由于成本高昂且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并非所有临床机构都能常规开展。

 

小结

卵巢肿瘤的诊断可能存在很大挑战,比如,始终要注意区分出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准确鉴别卵巢原发癌与转移癌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决定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与预后:这意味着是可治愈的Ⅰ期病变与一般难以治愈的Ⅳ期病变的天壤之别。

 

一方面,我们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结合临床特征、大体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来区分原发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度受临床怀疑与建议的引导,而应始终考量多种诊断可能。所以,病理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拓宽诊断思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以明确最终诊断;第二诊断工作中注意团队协作、整合所有临床资料;如何将这两点有机协调起来,非常考验我们的水平。

 

全文完

往期回顾:

读文献,学病理-恶性上皮性肿瘤转移至卵巢(一)

读文献,学病理-恶性上皮性肿瘤转移至卵巢(二)

读文献,学病理-恶性上皮性肿瘤转移至卵巢(三)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