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罕见的关节内肿瘤
成肌纤维细胞肿瘤
发生于关节的结节性筋膜炎罕见,但其特征较为明确。按照本文原作者所述,文献中有三十多例报道,最常见部位为膝关节和肩部关节。患者年龄4-56岁不等。与常见的关节外病变不同,关节内的结节性筋膜炎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可高达1年。三分之一有创伤病史。MRI中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大小一般为2-3cm,T1加权相中相比肌肉来说为程度不等的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T2加权相为高信号,但内部或周围也可以有低信号灶。钆增强中存在均质或周边的增强,但一般不太做这个检查。
图16.右侧髋部轴位质子密度加权(左)及矢状面脂肪抑制T2加权(右),关节前方增厚的滑膜内可见两个结节状病灶,T2加权相轻度高信号。局灶有轻度的线状低信号,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积。切除标本证实为结节性筋膜炎。
大体上,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可为息肉状或带蒂表现,有时为单个游离体样白色结节。由于常伴继发性改变,因此组织学诊断有时较为困难,很多可能并未被判定为结节性筋膜炎。结节性筋膜炎的典型表现,是胖梭形成肌纤维细胞在疏松黏液胶原样间质中呈组织培养样增生,但可能会被玻璃样变或瘢痕样表现的胶原、囊性退行性变、和/或坏死掩盖。这些改变有时会非常广泛,仅周围伴一小圈数量不等的肿瘤成分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后者可能会考虑到含铁血黄素沉着的滑膜炎。简单的说,这些病理改变可能会被病理医师解读为非特异性反应性病变。

图17.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a)组织学大部分为纤维素性胶原、坏死、黏液样改变,很容易误判为非特异性退行性变病变。(b)形态保存较好的区域,可见成肌纤维细胞增生、伴红细胞外渗。
结节性筋膜炎属于USP6肿瘤家族成员之一,该组病变还包括了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化性肌炎、手指/脚趾的纤维骨性假瘤、颅骨筋膜炎、腱鞘纤维瘤。FISH检测证实有USP6重排是极有帮助的。USP6重排可见于92%的结节性筋膜炎,其中最常见的配体是MYH9。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结节性筋膜炎是自限性疾病,因此USP6的信号会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减少。“陈旧性”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中,USP6的信号可能会降低到FISH检测阳性阈值之下。

图18.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局灶呈束状、且周围伴裂隙样血管,类似腱鞘纤维瘤。插图示USP6断裂探针FISH检测,红绿信号分离,证实有USP6重排。
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可能还需要鉴别血管周肌性肿瘤,如肌纤维瘤、肌周皮细胞瘤,这些病变罕见情况下也可表现为滑膜病变。与结节性筋膜炎不同,肌纤维瘤常为双相型表现、分枝状血管,较为原始的卵圆形细胞在血管周生长,间质黏液样表现显著、且有独特的轻度嗜碱性假软骨样间质。肌纤维瘤一般会混有肌周皮细胞瘤的特征,后者有界清的胖梭形血管周肌样细胞;也可能会有血管平滑肌瘤、血管球瘤的成分。血管周/周细胞瘤一般血管要比结节性筋膜炎/腱鞘纤维瘤的血管丰富,且前者的肿瘤性梭形细胞与血管关系更为密切,反应的是其管周分化。分子方面,肌纤维瘤、肌周皮细胞瘤、血管球瘤中程度不等的存在PDGFRB突变和NOTCH的突变,因此它们在遗传学和组织学方面都存在重叠。

图19.肌周皮细胞瘤(a)和肌纤维瘤(b)是有相关性的,都属于血管周肌样肿瘤范畴,罕见情况下可发生于关节。(a)滑膜肌周皮细胞瘤有显著血管成分,且细胞为卵圆形梭形、在血管周围呈界清表现;(b)滑膜肌纤维瘤,为血管周围的肌性梭形细胞,伴嗜碱性的假软骨样区域,这是其组织学上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神经鞘肿瘤
关节内的外周神经鞘肿瘤极为罕见,文献中仅13例报道,大部分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髋部的神经纤维瘤。关节捏神经纤维瘤的结构可以是弥漫性,因此会考虑为滑膜炎;或呈显著结节状,且常见骨骼呈贝壳样。已知髋关节脱位及关节炎与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关节内神经纤维瘤。关节内的施万细胞瘤在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且均位于膝关节,其中1例发生于Hoffa’s脂肪垫。
上述两个病种中,组织学识别出施万细胞成分一般较容易,也可以通过免疫组化S100和SOX10证实。本文原作者表示,他们还遇到过一例软组织神经束膜瘤、表现为滑膜肿物而乍看上去类似局限性滑膜腱鞘巨细胞瘤的病例:席纹状生长方式,并伴独特的血管周轮辐状结构,是做出诊断的形态学线索;免疫组化表达神经束膜标记EMA、claudin 1和GLUT1进一步证实了诊断。
图20.(a)矢状面脂肪抑制质子密度T2加权相MRI,髌上囊可见一处高信号病变;(b)组织学为致密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并有施万细胞瘤中特征性的Verocay小体,免疫组化S100也证实为施万细胞瘤的诊断。
图21.关节内神经束膜瘤。(a)冠状面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序列MRI检测,在关节前方可见一卵圆形、T2轻度高信号肿物,其中有小灶低信号;(b)组织学上为梭形细胞肿瘤,具体为形态温和、纤细的细胞,在血管周围呈轮辐状排列,符合神经束膜瘤;免疫组化GLUT1清晰的显示出轮辐结构。
Hoffa’s病
Hoffa’s病是一种独特的肿瘤样病变,最初是1904年由德国病理医师Albert Hoffa描述而得名。该病的发生原因是髌下脂肪垫增大、且髌股关节面和股骨颈关节面反复受累而导致膝关节肿大。该病变最常见于中年男性及年轻的运动员,临床一般表现为慢性疼痛、肿胀、运动受限。脂肪垫受挤压并伴间歇性缺血、有时完全梗死,会出现一系列组织学表现,如程度不等的软骨-骨化生。终末期的Hoffa’s病可出现化生性软骨和骨形成的、相当大的结节(所谓的“滑膜骨软骨瘤”),如果未能获知其部位、未能了解其中纤维软骨的化生性质,则病理医师可能会有误判。
图22. Hoffa’s病。(a)矢状面质子密度成像,髌下脂肪垫中可见一卵圆形界清肿物,相邻胫骨有扇贝样表现,髌韧带有隆起。病变下方为脂肪信号并伴骨化,上方为软组织信号,且有环形及拱形钙化(插图为CT)。(b-d)终末期Hoffa’s病切除标本,可见脂肪组织(星号所示)、伴数量不等的纤维软骨(黑色箭头所示)及骨组织(白色箭头所示)。
有一例Hoffa’s病中检出了HMGA2::WIF2融合,因此有人提出这可能也是一种肿瘤,可能与髌下脂肪垫中残余的间质干细胞有关。HMGA2相关的融合已见于多种良性间叶性肿瘤,也包括脂肪瘤在内。目前尚需对相关结果进一步研究。
——全文完——
往期回顾:
读文献,学病理-关节内肿瘤及瘤样病变(一)
读文献,学病理-关节内肿瘤及瘤样病变(二)
读文献,学病理-关节内肿瘤及瘤样病变(三)
读文献,学病理-关节内肿瘤及瘤样病变(四)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