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华夏病理 1462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wangxiaoxi

后颅窝A组(PFA)室管膜瘤

定义

后颅窝A组(PFA)室管膜瘤是一种与室管膜瘤的PFA分子组对应的局限性后颅窝胶质瘤,表现为假菊形团或室管膜菊形团,由均匀的小细胞组成,核圆形嵌入纤维基质中。室管膜瘤可以通过识别肿瘤细胞中核H3 p.K28me3(K27me3)表达的缺失或通过DNA甲基化分析归类为PFA。

ICD-O编码

9396/3 后颅窝A组(PFA)室管膜瘤

ICD-11编码

2A00.0Y & XH1511 其他特异性脑胶质瘤& 室管膜瘤, NOS

相关术语

亚型

部位

将神经影像学与分子组相关联的研究表明,PFA室管膜瘤更常起源于第四脑室顶侧或外侧,而不是其底部。

临床特征

PFA室管膜瘤的临床特征与一般后颅窝室管膜瘤描述的相似。

流行病学

PFA室管膜瘤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中,中位年龄为3岁。归类为PFA的后颅窝室管膜瘤的比例与年龄一致:小于6岁儿童后颅窝室管膜瘤中大于95%为PFA肿瘤,PFB室管膜瘤在该年龄组中罕见;后颅窝室管膜瘤归类为PFA的比例在青少年中降至45-50%,在成人中降至5-11%。PFA室管膜瘤在男性患者中的患病率(59-62%)略高于女性患者

病因

尽管PFA室管膜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假设异常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是中心驱动因素。与特定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

发病机制

细胞起源

PFA室管膜瘤被认为起源于发育中的后脑中未分化的神经胶质干细胞或祖细胞。

分子特征

PFA室管膜瘤表现出特征性的DNA甲基化模式,包括CpG岛的高甲基化和整体DNA低甲基化。PFA室管膜瘤表现出抑制性组蛋白标记物H3 p.K28me3(K27me3)的整体减少,其影响多种途径,包括神经胶质分化和细胞周期调节,并且是由EZHIP的过表达引起的。EZHIP通过与H3 p.K28(K27)甲基转移酶EZH2结合并抑制PRC2的功能,在表型上模拟癌组蛋白H3p.K28M(K27M)。尽管大多数PFA室管膜瘤不携带复发性基因突变,但约9%表现出EZHIP的突变。此外,约4%携带H3p.K28M(K27M)突变,其与EZHIP突变相互排斥。一项研究通过DNA甲基化谱分析检测了675例PFA室管膜瘤,确定了PFA室管膜瘤的2个分子亚组和9个分子亚型。然而,这些发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尚待充分评价。

肉眼外观

PFA室管膜瘤的肉眼特征与一般后颅窝室管膜瘤描述的相似。

组织病理学

PFA室管膜瘤显示了一般后颅窝室管膜瘤描述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在一项研究中,在64%的PFA室管膜瘤中观察到高级别特征,包括显著的有丝分裂活性和微血管增殖。透明细胞型、乳头状型和伸长细胞型可以是局灶性的。

免疫表型

PFA室管膜瘤表现出H3 p.K28me3K27me3减少,这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评估。内皮细胞中保留的H3 p.K28me3K27me3免疫反应性可用作该方法的内部对照。在大多数PFA室管膜瘤中,肿瘤细胞表现出H3 p.K28me3K27me3表达的整体减少,但可以遇到免疫阴性细胞比例的变异性。已经提出了80%免疫阳性细胞的临界值,高于该临界值室管膜瘤更可能属于PFB分子组。

分级

PFA室管膜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间变,在此基础上一直被视为CNS WHO 2级或3级。此类信息应包含在整合诊断中。

细胞学

细胞学制片一般显示细胞均匀,核圆形,胞质突起稀疏纤细。核多形性通常为轻度,但在罕见巨细胞表型中被夸大。肿瘤细胞可在血管结构周围形成簇状和栅栏状,反映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的排列。

诊断分子病理学

PFA室管膜瘤的诊断需要通过免疫组化证明H3 p.K28me3K27me3的缺失,或通过DNA甲基化谱分配到PFA分子组。由于其在所有后颅窝室管膜瘤中的预后意义,PFA室管膜瘤中通常会评估染色体1q的增益,尽管伴或不伴1q增益的PFA室管膜瘤分子亚型可能与不良结局相关。

必要和理想的诊断标准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手术切除范围与结局相关。与PFB室管膜瘤相比,PFA室管膜瘤的预后较差。在所有后颅窝室管膜瘤中,染色体1q增益是可重现的不良预后指标。然而,在PFA室管膜瘤的分子亚型中,有或无1q增益的患者可能具有同样较差的结局。H3 p.K28me3K27me3突变在小部分PFA室管膜瘤中的预后意义尚不清楚。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后颅窝B组(PFB)室管膜瘤

定义

后颅窝B组(PFB)室管膜瘤是与室管膜瘤的PFB分子群对应的局限性后颅窝胶质瘤,表现为假菊形团或室管膜菊形团,由均匀的小细胞组成,核圆形嵌入纤维基质中。通过DNA甲基化谱分析,室管膜瘤可归类为PFB。观察到核H3 p.K28me3(K27me3)表达保留,但对PFB室管膜瘤无特异性。

ICD-O编码

9396/3 后颅窝B组(PFB)室管膜瘤

ICD-11编码

2A00.0Y & XH1511 其他特异性脑胶质瘤 & 室管膜瘤, NOS

相关术语

亚型

部位

PFB室管膜瘤可发生于第四脑室及其出口孔区域的任何部位,但认为其更常发生于第四脑室底部,而不是顶部或侧隐窝。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与一般后颅窝室管膜瘤所见相似。

流行病学

PFB室管膜瘤好发于成人,且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高于儿童和婴儿。就诊时的中位年龄为30岁(范围:1-72岁)。室管膜瘤中PFB分子群的相对频率与年龄密切相关:成人为90%,青少年为20-50%,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 < 5%。PFB室管膜瘤在女性患者中的患病率略高(55-59%)。PFB室管膜瘤的5个分子亚组中,PFB-1、PFB-2和PFB-3肿瘤倾向于发生在25-30岁的患者中。PFB-4肿瘤发生在较小的年龄组(中位年龄:15岁),而PFB-5肿瘤发生在较老的个体(中位年龄:40岁)。PFB-2和PFB-4肿瘤在男性患者中更常见,而PFB-3和PFB-5肿瘤在女性患者中更常见。

病因

PFB室管膜瘤的病因仍有待阐明。尚未报告与特定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发病机制

PFB室管膜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认为是由表观遗传学改变和拷贝数改变共同产生异常基因表达所驱动。

肉眼外观

PFB室管膜瘤的肉眼特征与一般后颅窝室管膜瘤描述的相似。

组织病理学

PFB室管膜瘤显示了一般后颅窝室管膜瘤描述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在一项51例患者的研究中,在41%的PFB室管膜瘤中观察到高级别特征,包括显著的有丝分裂活性和微血管增殖。

实际上,所有PFB室管膜瘤均表现出H3 p.K28me3(K27me3)保留,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轻松评估。具有DNA甲基化特征并将其归类为PFB的罕见室管膜瘤显示H3 p.K28me3(K27me3)减少,但这些发现的意义尚不清楚。

PFB室管膜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间变,在此基础上一直被视为CNS WHO 2级或3级。此类信息应包含在整合诊断中。

细胞学

细胞学制片一般显示细胞均匀,核圆形,胞质突起稀疏纤细。核多形性通常为轻度,但在罕见巨细胞表型中被夸大肿瘤细胞可在血管结构周围形成簇状和栅栏状,反映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的排列。

诊断分子病理学

诊断PFB室管膜瘤需要通过免疫组化证明H3 p.K28me3(K27me3)保留或通过DNA甲基化谱分配到PFB分子组。H3 p.K28me3(K27me3)的核表达在PFB室管膜瘤中保留,但这一发现并不具有特异性。PFB室管膜瘤表现出广泛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有许多染色体畸变,其中最常见的包括22q缺失、6号单体和18号三体(50-60%的病例)。

必要和理想的诊断标准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212例PFB室管膜瘤队列中,手术切除不完全和13q缺失与预后不良相关。1q增益与这些肿瘤的总体预后无关。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五)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一)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二)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三)

WHO CNS 5th(2021)室管膜肿瘤(四)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