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wangxiaoxi
室管膜肿瘤:引言
目前,室管膜肿瘤应尽可能地根据组织病理学、分子学和解剖部位的综合特征进行分类。DNA甲基化分析可以区分神经轴不同水平的室管膜肿瘤类型,按照CNS三个主要解剖学分隔区域,将其分为相应的三个分子组:幕上区、后颅窝和脊髓。这种病理生物学异质性是目前分类的核心。
每个解剖部位的一个分子组几乎完全由具有室管膜下瘤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组成。在剩下的两个幕上分子组中,一个由室管膜瘤组成,其融合基因涉及ZFTA(以前称为C11orf95),另一个则包含YAP1融合基因频率较高的肿瘤。甲基化谱分析将大多数后颅窝室管膜瘤分为两个主要组,后颅窝组A(PFA)和组B(PFB),也通过H3 p.K28me3(K27me3)的整体水平进行区分。后颅窝室管膜瘤通常缺乏复发性突变,但EZHIP和组蛋白H3家族的突变导致H3 p.K28M(K27M)(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尚不确定)的频率分别为9%和4%。脊髓室管膜瘤的两个分子组主要是具有典型或黏液乳头形态的肿瘤。还有一种侵袭性脊髓室管膜瘤,其特征为高级别组织病理学特征和MYCN扩增。
WHO室管膜肿瘤的新分类列出了幕上室管膜瘤的两种分子定义类型(ZFTA或YAP1融合)、后颅窝室管膜瘤的两种分子定义类型(PFA和PFB)和MYCN扩增存在定义的脊髓肿瘤。还列出了通过解剖位置而不是分子改变定义的室管膜瘤。当分子分析显示与定义特定部位室管膜瘤的分子改变不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术语“未另行分类[NEC]”),或当分子分析失败或不可行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未另行说明[NOS]”),可以使用这些名称。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和室管膜下瘤仍被列为肿瘤类型,与上一版分类相同;目前,分子分类未为这两种肿瘤提供额外的临床病理学用途。
由于不具有临床病理学用途,乳头状、透明细胞和伸长细胞形态学模式不再列为室管膜瘤的亚型;相反,它们作为模式纳入经典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描述中。长期以来,围绕室管膜肿瘤分级的临床病理学用途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幕上室管膜瘤成人患者的治疗分层中使用CNS WHO分级仍是既定的做法。更新后的分类仅允许在三个解剖部位中的任何一个做出组织学定义的“室管膜瘤”诊断;不再列出“间变性室管膜瘤”。然而,与本版分类中的其他肿瘤一样,病理学家仍然可以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选择将CNS WHO 2级或CNS WHO 3级归类为室管膜瘤。在整合诊断中,CNS WHO分级可以在相邻一层中呈现,一层提供组织病理学诊断,另一层提供分子改变和用于确定它们的方法。
图2.151室管膜肿瘤:分子组。室管膜肿瘤甲基化阵列谱的无监督、非线性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投影。请注意,后颅窝A组(PFA)室管膜肿瘤分为两个亚组,这可能反映了起源部位。样本从>50000个脑肿瘤数据集的大型数据库中选择作为参考样本,以训练基于严格标准的监督分类模型:当使用https://www.molecularneuropathology.org上的脑肿瘤分类器时,所有这些样本在室管膜瘤甲基化分类中均显示出高校准的分类分数(> 0.9)。在这样的t-SNE投影中,由于t-SNE算法的随机性以及子类之间渐进而不是严格的边界,一个子类的偶尔样本可能更接近于另一个子类。
图2.152室管膜肿瘤:分子组。组颜色与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图中使用的颜色平行。结果颜色代码:绿色,良好;黄色,中间;红色,不良。Chr.,染色体;PFA,后颅窝A组室管膜瘤;PFB,后颅窝B组室管膜瘤;PF-SE,后颅窝室管膜下瘤;SP-EP,脊髓室管膜瘤;SP-MP,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SP-MYCN,脊髓室管膜瘤,MYCN扩增;SP-SE,脊髓室管膜下瘤;ST-SE,幕上室管膜下瘤;ST-YAP1,幕上室管膜瘤,YAP1融合阳性;ST-ZFTA,幕上室管膜瘤,ZFTA(C11orf95)融合阳性。
-----未完待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