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三)

强子 华夏病理 3052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一)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二)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四)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五)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六)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七)

四. 标本的处理及大体检查相关问题

病理医师最常见的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为上皮内肿瘤(异型增生及腺瘤)、早期浸润性癌,间质性肿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少见。内镜下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有两个目的:证实术前诊断、评估预后相关的指标,如浸润性病变的分期等。对于浸润性病变,还应关注切缘问题。

对于浸润性病变来说,组织学上提示预后风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切除部位病变残余的风险。提示可能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组织学指标有:肿瘤分化差,淋巴管或血管侵犯,浸润深度,肿瘤出芽状态为高。对于早期肿瘤性病变来说,这些指标意味着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切缘受累则与病变残余、复发有关。上述相关指标确定了内镜下切除是否可以达到治愈。有些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特殊指标,详见后述。 

与下消化道相关肿瘤不同,上消化道的pT1期癌可以进一步分为pT1a、pT1b,因为二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有所差异。因此,精确病理评估非常关键。这也涉及内镜切除标本的处理、大体检查、相关报告等,均需全面、精准的进行。

要做到病理镜下检查和报告的精准,标本的大体检查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涉及如下各个方面。 

1. 标本的大头钉固定及试剂固定

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应在新鲜状态下迅速通过大头钉将其固定于质硬的表面(如软木板、泡沫塑料、蜡板等),黏膜面向上,以防止其卷曲和皱缩。固定好后,将其标本面向下置入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并注意标记“有锐器”。上述做法可以由内镜室经过培训的人员操作完成,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后新鲜状态立即送病理实验室、由专业人员操作完成。分段切除的多个标本,应注意轻轻拉伸并用大头钉固定;过度拉伸则会导致切缘受拉扯。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三) 

图1. (左)ESD整块切除的标本,大头钉固定,并做了定位标记;(右)EMR分段切除的标本,大头钉固定。

EMR标本一般未做定位标记,而ESD标本则会标记出口侧、肛侧。对标本进行测量,最好在福尔马林固定前进行;当然也要注意尽可能快的将其固定于中性福尔马林中,以避免组织退变。固定时间为12-72小时。标本边缘卷起,不仅会导致侧方切缘评估困难,还会导致对浸润性病变深度的判断困难,尤其浸润性癌靠近切缘时。所以应在新鲜状态下用大头钉将标本固定,以确保标本处理状态理想。还有一个步骤是喷涂靛胭脂(胃或肠标本)或碘液(食管标本)以显示病变轮廓,但现在已很少采用。

最近还有些内镜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了可将组织直接定位、放入的设施,这类设施的上盖可以展平标本,其效果类似大头钉固定、但却无扎入时导致的空洞。这类设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第一步将组织放入时的情况。 

对于十二指肠/壶腹部标本来说,确定壶腹开口非常关键,可以以此对标本进行观察、描述,并通过壶腹管切开标本。总胆管、胰导管、壶腹管切缘的评估,对于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手术也很关键。内镜医师可以在相应管道内置入一枚大头钉、或探针作为标记,但技术上会有一定难度;当然,如果病变累及了相应管腔,这样做理论上也会有破坏管腔内乳头状成分、并将其推挤入更深部位的风险。沿着相应管道将标本剖开,可以检查其切缘。仔细切开壶腹部,是观察胆管切缘的关键。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三) 

图2. 壶腹部腺瘤内镜切除标本。该标本中已经通过壶腹管置入了一根探针(左);标本剖开后,大头钉固定于软木板上,将腺瘤边缘平摊开,边缘并无卷曲(右)。

2. 固定液固定后的大体检查

记录接收到的标本大小、数量。总体而言,EMR多为多块切除,而ESD多为整块切除。标本充分固定后,仔细去除所用大头钉。如果标本处理到位,标本呈现结果应为边缘无卷曲、平铺的表现。记录病变的二维数据、最大径、大体类型(息肉状、隆起性、凹陷型、扁平型等)。

鉴于福尔马林固定后标本可能会出现收缩,因此最好在新鲜状态下记录上述数据;但固定后更容易检出病变、并准确判断标本形态和边界。如果可以确定病灶至最近切缘的距离,必须记录下来,尤其ESD标本,此时的侧方切缘是真正的切缘。如果无法确定病变,则要注意结合内镜下描述、并画图记录,以与后续大体取材及组织块进行比对。对于EMR标本来说,可能某些送检标本中都没有大体可见的病变,因为有时是做的多次操作来达到完全切除病变的目的。 

3. 取材

充分固定后,将标本取出、用纸巾轻轻拭干,用相应涂料标记底切缘、侧切缘。对于整块切除的ESD标本来说,底部切缘和侧切缘都非常关键。对于EMR标本来说,如果是分段切除而内镜医师无特殊备注,则可能无法判定侧切缘。不过,边缘涂墨也有助于镜下的全面评估。对于有肉眼可见病变的情况,取材要注意带侧切缘、或特殊标记之处的最近处,或带标本的最深处部分;即有肉眼可见病变的时候,取材第一刀应包括肉眼可见的病变、并带距离最近的切缘;此后平行于该方向,间隔2-3mm切开取材。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三) 

图3. 图2标本固定液固定后,标本边缘无卷曲(左);如右图所示,间隔2-3mm连续切开取材。

需要注意的是,取材的厚度不能太薄,以防后续切片时不完整。取材第一块的包埋也可以适当调整方向,使得后续切片中先将其切出。根据标本大小,取材第一块、最后一块可以垂直于侧方切缘,以更好的评估切缘情况。具体可参阅乳腺标本相关取材方案。不过,这种方案适用于较大的ESD标本,不建议用于较小的标本。对于本就定位等欠佳的EMR标本来说,边缘参差不齐,可能取材较为困难,最主要是切缘评估困难。内镜操作过程中的烧灼现象所致表现,会影响切缘评估、进而影响镜下的准确评估。对于内镜下壶腹切除标本来说,理想情况下应沿着胆总管远端纵向取材。画图标记,并注意关键组织块的标记,对于后续评估帮助极大。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三) 

图4. 伴显著烧灼现象的标本,切片后也无法满意的评估。 

4. 置入包埋框中的取材块数及定位

要想得到高质量、有助于精确诊断的切片,组织包埋非常关键。组织块定位欠佳,可能会导致切片粗修过程中丢失表浅肿瘤组织,或丢失黏膜下较深处的组织,从而无法准确判断黏膜下浸润及底部切缘情况。因此,这一步一定要注意:所有组织块均应有序的沿着一个面、或一个方向进行包埋。理想状态下,所有组织块都有序的排列于包埋框内;如有必要可以用海绵将其填塞以保持准确定位。对于组织块较多的较大标本来说,一个包埋框内可以放入2-4块组织,并保持其定位准确。

胃肠道内镜下切除标本之病理应知应会(三) 

图5. 一个包埋框中放置2块(左)、4块(右)组织时,连续切片两张的情况。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Kumarasinghe MP,Bourke MJ,Brown I,et al.Pathological assessment of endoscopic resection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comprehensive clinicopathologic review[J].Modern pathology : 2020.

DOI:10.1038/s41379-019-0443-1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