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混合型导管-小叶癌的诊断难题
关于导管-小叶癌(包括浸润性混合性导管小叶癌、具有导管和小叶特征的浸润癌等)文献的全面论述与评析,超出了本综述的讨论范围。简单说,既往研究很多在定义和诊断细节方面都存在不足,不管其关注的是临床指标、临床结局还是病理特征都是如此。比如,细胞形态为导管、中央区伴管状结构形成而周边为条索状结构者,是诊断“导管-小叶癌”还是诊断“导管癌伴小叶生长方式”?按照本文原作者的观点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对小叶结构的过诊断。其他病理医师则可能将混合型导管-小叶癌这一诊断分类限定于具有更典型小叶细胞学特征和结构、且免疫组化显示E-cadherin(和/或catenin)完整表达的病例,但这类病例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群体。因此,文献中那些目的是界定潜在“中间类型”乳腺癌的研究,几乎可以确定其分析的都是迥然不同的乳腺癌队列。同样的诊断困境也存在于原位病变中。
日常工作中,也的确存在有些病例难以明确区分管腔A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和小叶癌的情况,具体原因可能涉及肿瘤异质性、形态学与免疫表型不符(形态学-分子特征不符、免疫表型-分子脱节)或其他不确定特征所致。应如何最佳划分这些病例的类别以便进行后续研究?又该如何指导患者治疗?本文原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混合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与小叶癌的混合)这一诊断应当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常规定义标准,适用于同时具备以下特征的肿瘤:(a)具有典型浸润性小叶癌形态学特征及对应免疫表型的区域(表现为E-cadherin并无细胞膜强而完整的着色;如果做了catenin检测,也是如此);(b)存在形态学特征不同的非小叶癌结构的单独区域,且E-cadherin细胞膜阳性表达(若做了catenin检测,也是如此)。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混合型”判断标准,有助于消除当前存在的诊断困惑。近期多项采用该方案的研究证实,其中小叶癌成分具有共同的CDH1改变,不过也有个别研究得出不同结论。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混合型”乳腺癌中的小叶癌可能来源于小管成分(E-cadherin阴性),后者一般仅占肿瘤的一部分,且作者阐明导致这类肿瘤发生的潜在途径可能是cadherin家族中另一成员(P-cadherin)的上调。虽然这类肿瘤可能部分区域表现出小叶状和管状结构,但其免疫表型存在差异:这两种成分都不表达E-cadherin。另外,鉴于存在不同的cadherin,因此p120和β-catenin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细胞膜定位的。因此该研究的作者将这种情况做了描述性命名-浸润性小叶癌伴小管成分。有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伴小管成分的病例一般表现为cT1、cN0,组织学级别低,Ki-67增殖指数低。值得注意的是,“小管小叶”(tubulolobular)这一名称曾被用于经证实为E-cadherin阳性的癌种,或许这一命名方式现已不宜继续使用。
还要注意的是,确实存在一些罕见的浸润性癌病例既具备典型的小叶细胞学特征、又具有小叶结构特征、但其E-cadherin、p120和β-catenin均呈细胞膜强阳性。这类肿瘤在免疫组化(过度)应用于分类之前,当然是归为浸润性小叶癌;因此还有作者提出了一个所谓“小叶样浸润性乳腺癌”的大分组。不过,当时的研究形容这类肿瘤是“形态学不同于、甚至无法准确区分出小叶还是导管”,因此并非简单的经典小叶形态伴E-cadherin-catenin阳性表达。这类“小叶样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大小、pT分期、局部复发情况都介于浸润性小叶癌和(1-2级的)浸润性导管癌之间。与浸润性小叶癌一样,影像学一般也会低估这种“小叶样浸润性乳腺癌”的大小。还有研究发现,这类肿瘤的HER2阳性率要高于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但大部分都是HER2拷贝数低的情况、HER2/CEP17比值稍高于阈值2而已。
此外,小叶癌亚型的识别更依赖于E-cadherin的缺失。对于那些具有小叶亚型形态表现、但E-cadherin-catenin表达完整的癌应当如何分类?这类病例很可能被归入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而非小叶癌范畴,这将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全文完
往期回顾:
分子时代的乳腺小叶性病变再学习(一)
分子时代的乳腺小叶性病变再学习(二)
分子时代的乳腺小叶性病变再学习(三)
分子时代的乳腺小叶性病变再学习(四)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