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分子时代的乳腺小叶性病变再学习(一)

强子 华夏病理 9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简介

无论是原位还是浸润性,小叶性乳腺癌的基本概念都是一致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细胞黏附性缺失,这与CDH1基因编码的黏附分子E-cadherin缺失密切相关。不过实际工作中,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形态学的变异、异常或预料之外的免疫组化着色、与基因改变之间无法完美对应等。因此某些特殊病例的归类工作即充满挑战、又很有意思。

 

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在“小叶”癌这一谱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上述例外情况也越来越多。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展开,针对E-cadherin的相关靶向干预也已成为可能,因此完善相关诊断标准并减少观察者间的变异显得越来越重要。有鉴于此,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病理专家Bai L等人在《Hum Pathol》杂志发表综述,重点讨论了免疫表型异常的相关问题及其分子相关性,同时聚焦当前的某些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从浸润性小叶癌说起

最初命名小叶癌以及明确其特征,可以追溯至1941年:当时,Foot和Stewart注意到这类病变中具有位于乳腺小叶和终末导管独特原位癌成分、且细胞黏附性缺失同时描述了浸润性成分中孤立存在的“疏松细胞”所以,当时认为,没有小叶原位癌成分的情况下是不能诊断浸润性小叶癌的。他们还着重强调了浸润性小叶癌中一个让人恼火的特征,即临床和大体检查中难以察觉。

 

到20世纪70年代,诸多专家确定存在不伴小叶原位癌的浸润性小叶癌,并强调了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学特征和结构特征;此后又不断的发现和描述了诸多形态学亚型。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相继揭示:浸润性小叶癌中存在黏附分子E-cadherin的缺失及其编码基因CDH1(位于16q22.1)的体细胞突变,随后在小叶原位癌-非典型小叶增生中也发现了相同特征。这些研究奠定了当代对小叶性乳腺癌的认知基础,但如前所述,例外情况始终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E-cadherin缺失与CDH1基因突变同样存在于其他具有相似生长模式的癌中,众所周知的弥漫型胃癌(部分为遗传性)、新近分出的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以及其他一些含有“印戒细胞”的癌

 

Tips 1: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之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Ø 由散在或线状排列的失黏附性细胞构成的浸润性癌,细胞核级别低至中等,核分裂计数低;理想标准中,应存在原位小叶瘤变;免疫组化E-cadherin表达缺失是理想标准、而非必需标准。

 

Tips 2: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之欧洲乳腺小叶癌联盟(European Lobular Breast Cancer Consortium组织学标准

Ø 无黏附性的小细胞增生,在间质内呈单个散在或单行、线状、条索样浸润。细胞可围绕正常导管形成同心圆样结构(靶环状)。浸润的细胞可能并不引发宿主反应。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圆形或有切迹的卵圆形;胞质为薄薄的一圈,偶见胞质内黏液。

 

1. 乳腺(原位或浸润性)小叶癌的细胞形态学变异

Ø 多形性:细胞核级别为3级;细胞大小约为淋巴细胞核的4倍(≥18μm);增殖率较高,分级较高;更可能为ER阴性、HER2阳性;更可能具有ERBB2、ERBB3、TP53突变及其他遗传学改变。部分病例可为大汗腺型。多形性小叶原位癌的治疗方案(如切除、切缘等)有所不同,且常有粉刺状坏死和钙化;

Ø 大汗腺型:胞质丰富、颗粒状,细胞核大,伴显著核仁GCDFP-15AR阳性,ER阴性,HER2可为阳性;遗传学改变更多;部分也为多形性表现;

Ø 组织细胞样:胞质淡染,空泡状至颗粒状,细胞核小至多形性;可能是大汗腺型的进一步分类;常为“三阴型”或HER2阳性、AR阳性;可类似组织细胞或颗粒细胞瘤;

Ø 印戒细胞:胞质内大的黏液空泡、挤压细胞核,细胞核大而深染;肿瘤级别较高,可能更具侵袭性;需排除转移癌;

Ø 神经内分泌特征:染色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即胡椒盐样);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如SynCgAINSM1)。

 

2. 乳腺小叶原位癌的其他变异

Ø 旺炽型小叶原位癌:腺泡显著扩张,腺泡之间的间质少或缺失,扩张的腺泡直径达40-50个细胞(细胞无多形性);一般ER阳性、HER2阴性;遗传学改变更多,具体ERBB2ERBB3;治疗方案方面(如切除、切缘)可能有差异;

Ø 小叶原位癌伴坏死:中央粉刺状坏死(细胞无多形性);临床意义(如切除、切缘)尚不明确。

 

3.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结构变异

Ø 梁状:2-3细胞厚度的条索状/梁状;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鉴别难度较大;

Ø 腺泡状:至少20个细胞构成的小球状排列;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及小叶原位癌的鉴别难度较大;常伴11q13.3CCND1)和11q14PAK1位点的拷贝数获得;

Ø 实性:融合、片状,或大巢状;间质稀少;常为高级别(细胞核特征、核分裂、Ki-67升高);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鉴别难度较大。多有ARID1AERBB2TP53的突变;1p6q25.22的获得;1p36.22的缺失。

Ø 管状小叶状:细胞为小叶样形态,伴小而有黏附性的管状及条索状结构;如果E-cadherin为阳性,则归为小管癌或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有文献认为可能并不属于小叶癌范畴

Ø 伴管状成分:小叶样细胞形态,细胞无黏附性;混杂有黏附性的小管成分E-cadherin阴性或表达降低;有黏附性及小管结构,和P-cadherin的上调有关,因此可能仍有β-cateninp120的局灶细胞膜表达;ER阳性,HER2阴性;小管成分及经典型小叶癌成分中可见CDH1突变

Ø 伴细胞外黏液:小叶样细胞形态,伴细胞外黏液;可以为经典型、腺泡型、实性、假腺样、筛状、失黏附性等表现;细胞核为2级或3级;大部分肿瘤中可见印戒细胞。极为罕见。ER阳性,但部分为HER2阳性,且可有侵袭性。可有CDH1PIK3CATP53ERBB2ERBB3POLQRUNXCCND1的改变以及其他拷贝数改变。

Ø 伴实性-乳头状生长:单个或多个界清的结节,伴纤细纤维血管轴心;可有纤维包膜及囊性区;可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极为罕见,ER阳性,HER2阴性。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Bai L, Troxell ML. Update in lobular breast lesion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the molecular era. Hum Pathol. 2025;162:105857.

doi:10.1016/j.humpath.2025.105857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