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魏建国,王强
涎腺癌
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在涎腺癌中占比约10%,具体为第二或第三常见的涎腺癌,位居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之后。腺样囊性癌可发生于大、小涎腺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小涎腺,颚部、鼻腔鼻窦、颊黏膜和舌部是最常见受累的部位。
腺样囊性癌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为涉及MYB、MYBL1、和/或NFIB的融合,约90%的病例具有上述基因之一或更多的融合。在涎腺肿瘤来说,这些融合似乎是腺样囊性癌所特有。其中最常见为MYB::NFIB,约占50-70%;其次为MYBL1::NFIB,约占5-15%;但也可有上述基因和其他配体的融合。
腺样囊性癌中所见的融合要比其他融合阳性涎腺癌更为复杂、且变化更多,因此不仅要考虑到上述三种基因,还要注意这些基因的断裂也并不一致。因此,FISH检测对于证实腺样囊性癌的诊断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阳性结果有帮助,但腺样囊性癌也可以出现阴性或不确定结果。二代测序的融合检测更适用于腺样囊性癌,尤其是具有少见组织学特征的腺样囊性癌中常见新型融合配体。MYB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已有广泛应用,但根据本文原作者经验,其特异性并不太好。显色mRNA原位杂交也有意义,且要比免疫组化更为特异。有趣的是,即使融合阴性的腺样囊性癌也会有MYB mRNA的过表达,且有些非腺样囊性癌的肿瘤也会有表达水平的升高。
与本文的其他大部分病种相似,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一般较为容易,一般不需要任何辅助检查。偶有需在小活检标本中鉴别其他双相型肿瘤的情况,具体如多形性腺瘤、上皮-肌上皮癌。就这一点来说,融合检测证实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可能会改变术后的治疗方案。此外,也可通过融合检测得出腺样囊性癌诊断而确定部分新的亚型。
化生性(metatypical)腺样囊性癌的特点是鳞状分化、广泛囊性变,这两个特征在腺样囊性癌中罕见。该肿瘤类似牙源性癌。伴显著嗜酸性小管的情况下,也难以确定病变属于腺样囊性癌谱系;显著导管成分既可以是鳞状表现、也可以是浆细胞样表现。这两种亚型几乎都是发生于大涎腺之外的位置,鼻腔鼻窦最为常见。伴增生嗜酸性小管的腺样囊性癌与EWSR1/FUS::MYB存在独特相关性。
图8.(上)化生性腺样囊性癌,形态学表现独特,如囊性结构、鳞状分化;该例具有MYB::NFIB融合;(下)这两例腺样囊性癌有显著嗜酸性管状结构增生;部分病例中,这些导管呈鳞状表现(左下),而也有些病例呈浆细胞样(右下)。
除前述新定义的亚型外,我们也早就认识到发生于浆黏液腺的腺样囊性癌(尤其鼻腔鼻窦处者)常有奇怪表现。最后一个诊断困难则是高级别转化,此时的癌不再类似腺样囊性癌,甚至也不再有典型免疫组化特征。所有上述诊断困难的情况下,需广泛取材尽力检出经典腺样囊性癌成分,后者可能极为局灶。如果这样做还没有解决鉴别诊断问题,则MYB/MYBL1/NFIB检测对于证实腺样囊性癌诊断来说非常有帮助。
多形性腺癌及微分泌性腺癌
多形性腺癌一般发生于口腔的小涎腺,且大部分为低级别。这一类型涎腺肿瘤的形态学特征为细胞核特征单一、结构多种多样,伴透明样变的黏液样间质。典型情况下,该肿瘤呈束状生长,且围绕血管和神经呈靶环状浸润;也有些会呈显著筛状及肾小球样-乳头状生长。虽然一度对区分出这一瘤种的形态学谱系极端很热情,但目前已明确,这一肿瘤形态学谱系宽泛,很多病例会呈混杂性、或介于其间的表现。
大部分(高达80%)多形性腺癌会有PRKD1、PRKD2、PRKD3的改变。经典的多形性腺癌一般会有PRKD1中p.Glu710Asp(E710D)热点区突变,而具有肾小球-乳头状生长的多形性腺癌则一般会有PRKD1/2/3的融合,其中最常见为PRKD1。不过,前述PRKD1 E710D热点区突变和PRKD1/2/3融合在经典型、具有肾小球-乳头状生长的多形性腺癌都可以存在,因此是突变、还是融合,似乎并没有重要区别。多形性腺癌中PRKD1/2/3融合的配体基因变化极大,最常见为ARID1A、ARID1B、KTN1。
遗憾的是,日常工作中不太容易检测PRKD改变。有中心实验室进行PRKD1/2/3的FISH检测,二代测序基础上的检测情况不一,很多分子实验室的panel中并未包括这些基因。如果要通过二代测序来对多形性腺癌进行遗传学证实,则一定要确保相关panel中包括了上述三个基因。幸运的是,大部分多形性腺癌都可以通过形态学、结合特征性免疫表型而得出诊断,后者是指弥漫阳性表达S100和SOX10,散在表达p63,不表达p40。
图9.多形性腺癌,(A)可见围绕血管呈实性巢状、管状生长;免疫组化弥漫阳性表达S100(B)、散在阳性表达p63(C),不表达p40(D)。
微分泌性腺癌也是新近认识的涎腺肿瘤类型,与多形性腺癌存在很多相似性。该肿瘤几乎仅发生于口腔,形态学仅为S100、SOX10、p63阳性而p40阴性的导管型细胞构成。当然二者也存在形态学差异:多形性腺癌的特征是结构的异质性,而微分泌性腺癌则是极为一致的、大小均一的微囊腔,内有淡蓝色分泌物,背景为纤维黏液样间质。此外,微分泌性腺癌的遗传学特征一般是MEF2C::SS18。这一融合意味着相应的断裂,因此可以通过已广泛应用的SS18断裂探针进行FISH检测。不过,按照本文原作者经验,最近用于滑膜肉瘤诊断的SS18-SSX免疫组化标记和微分泌性腺癌之间并无交叉反应。
图10.(A)微分泌性腺癌表现为黏液样间质中的微囊性生长;与多形性腺癌一样,微囊性腺癌弥漫阳性表达S100(B),散在表达p63(C),不表达p40(D)。
如果肿瘤特征介于多形性腺癌和微分泌性腺癌之间,此时要鉴别二者,遗传学检测是唯一方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最近报道了微分泌性腺癌的一种新亚型,即微筛状腺癌:该肿瘤和微分泌性腺癌存在某些相似性,但有肌上皮层,且有SS18::ZBTB7A融合,且SS18断裂探针FISH检测多为阴性。更让人感觉有趣的是,本文原作者还蹭遇到混有微分泌性腺癌及多形性腺癌特征、有少见SS18融合(如SS18::PRKD2)的罕见病例,这说明对于这类表现相似肿瘤的鉴别可能还所知有限。
图11.(上)微筛状腺癌,类似微分泌性腺癌,但筛状表现更为显著,且有p40阳性的肌上皮层,同时本例有SS18::ZBTB7A融合;(下)本例口腔肿瘤,混有多形性腺癌(左下)和微分泌性腺癌(右下)的特征,本例的分子特征为SS18::PRKD2融合。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攻城略地的分子病理-涎腺肿瘤中的基因融合(一)
攻城略地的分子病理-涎腺肿瘤中的基因融合(二)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