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腺中腺之肺原发涎腺型肿瘤(四)

强子 华夏病理 6355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病种简析

多形性腺瘤

肺原发的多形性腺瘤可表现为支气管内、或外周型肿物,患者年龄8岁至74岁不等。与涎腺多形性腺瘤一样,发生于肺部的多形性腺瘤也是上皮、肌上皮、软骨黏液样成分构成。可见鳞状化生。肺部多形性腺瘤中可见CTNNB1::PLAG1重排,这与头颈部多形性腺瘤中最常见遗传学改变是PLAG1重排是一致的。对于头颈部病变来说,用于多形性腺瘤和其他涎腺肿瘤鉴别时,PLAG1免疫组化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4%。文献中也有一例肺部多形性腺瘤免疫组化表达PLAG1的报道。

病理腺中腺之肺原发涎腺型肿瘤(四)

图7.多形性腺瘤。(A)肿物界清,部分位于支气管内(可见软骨及呼吸道上皮)、部分位于肺实质内;(B)该肿物有包膜,无浸润性生长;(C、D)组织学为大小不一的腺体结构构成,有些可见双层结构,内侧为圆形细胞、外侧为拉长的细胞;这些腺体位于形态温和的间质内。(E)管腔细胞表达CK7,而外侧肌上皮细胞弱阳性表达CK7、阳性表达p63(F)。

尽管多形性腺瘤为良性,但发生于肺部者不一定就是原发,文献中已有80多例头颈部良性多形性腺瘤“转移”至其他部位的报道,具体包括肺部、骨、头颈部、淋巴结、肝脏。这种现象的病理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是手术中肿瘤破裂所致。确诊至出现转移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4.9年,因此考虑这种情况的时候,即使很长时间的病史也是要注意的。

文献中也有几例肺原发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癌(carcinoma ex-pleomorphic adenoma)的报道;有些是根据其形态学混杂而诊断,有些则是因背景中存在多形性腺瘤而诊断。一组5例的研究中,所有病例均有恶性肌上皮增生、并伴导管样结构形成和软骨黏液样间质。不过,无软骨黏液样间质、或无残留多形性腺瘤的情况下,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癌与从头发生的癌鉴别起来很有难度。头颈部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癌最常见形态为涎腺导管癌、肌上皮癌、非特指类型的腺癌,但肺部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癌不同形态所占比例还不清楚。对于头颈部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来来说,PLAG1用于诊断的敏感性(60%)要低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的敏感性(96%)。

3例肺部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癌病例中,2例分别在确诊22个月、54个月后死于该病,1例确诊20个月后仍健在。

多形性腺癌

文献中有4例肺部原发、1例气管原发多形性腺癌的报道,患者年龄53-66岁。该组肿瘤形态学与头颈部典型的多形性腺癌相似,瘤细胞形态均一,胞质稀少,呈浸润性生长,尤其容易出现神经周围靶环状浸润;结构多样,也会有漩涡状结构。4例的细胞形态为低级别,1例细胞非典型和核分裂活性更高。

发生于头颈部的多形性腺癌,一般表达CK7和S100,也常见p63阳性,CD117偶见阳性,p40一般为阴性。原发于肺或胸膜的多形性腺癌CK阳性,p63和CD117多为散在阳性,3例检测了S100的病例有2例阴性;所有检测了TTF-1的三个病例均为阴性。

由于多形性腺癌的细胞核特征温和,因此可能会类似多形性腺瘤,但浸润性生长、无明确的上皮和肌上皮可以鉴别二者;无明确上皮和肌上皮的特征也可以鉴别腺样囊性癌;此外,多形性腺癌中的细胞核形态更为均一、EMA的表达更为弥漫,且S100的阳性程度更高。

肺部原发多形性腺癌中,2例有淋巴结转移;气管原发的患者则有支气管转移,但这些患者都没有长期随访数据。头颈部多形性腺癌一般预后极好。

乳头状涎腺瘤

乳头状涎腺瘤(sialadenoma papilliferum)是良性病变,其形态学类似皮肤的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文献中至少有11例肺部原发的报道,患者年龄52-75岁不等,位于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

乳头状涎腺瘤为外生性表现,具体外侧为乳头状、复层鳞状上皮,内侧基底为连续的非纤毛型腺上皮成分。一般管腔内会有嗜酸性物质及管腔内凸起。头颈部乳头状涎腺瘤分为经典型和嗜酸性,肺部病例最常见形态为经典型。BRAF突变是头颈部经典型乳头状涎腺瘤的特征,肺部病例中检出几率为40%。

乳头状涎腺瘤要注意鉴别鳞状上皮和腺上皮混合的乳头状瘤,后者也可有BRAF V600E突变;但乳头状涎腺瘤中的导管成分并无纤毛细胞,且SOX10阳性。远端型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型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ur,CMPT)也可有BRAF V600E突变、无纤毛细胞、且可有鳞状化生,但管腔侧表达TTF-1、发生于外周。

头颈部原发的乳头状涎腺瘤可能会有恶性转化,但文献中报道的肺部病例切除后还没有复发的报道。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病理腺中腺之肺原发涎腺型肿瘤(一)

病理腺中腺之肺原发涎腺型肿瘤(二)

病理腺中腺之肺原发涎腺型肿瘤(三)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