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三)

慧海拾穗 华夏病理 1341 评论
[导读] 作者:慧海拾穗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一)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二)

【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

一、定义、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是一种缺乏ALK蛋白表达的CD30+外周T细胞淋巴瘤,但在形态学上与ALK阳性ALCL不可区分。系统性ALC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3%(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2%),其中ALK-ALCL占15~50%。它主要发生于成人(中位年龄55~60岁),男性稍微多见。大多数病例(~50%)表现为结内病变,少数病例表现为淋巴结外受累(~20%)。最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包括肝、肺和皮肤(继发性皮肤受累)。局限于黏膜受累的疾病(典型的是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往往表现出更为惰性的过程。

ALK-ALCL常为晚期阶段(III-IV)并有全身B症状。然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白血病的表现是非常罕见的。约7%的病例可累及骨髓。ALK-ALCL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无论是病毒还是其他。重要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EBV编码RNA(EBER)的原位杂交和EBV潜伏膜蛋白的免疫组化均为阴性。最近文献报道了ALK-ALCL在医源性免疫抑制中与强EBV表达和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的一个个案报道。

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

淋巴结通常为弥漫性受累,由具有多形性细胞核的大肿瘤细胞,包括典型的肾形“标志”性细胞;偶尔可见Reed-Sternberg样细胞。淋巴窦浸润时可能类似于转移癌。细胞形态谱与ALK+ALCL相似,但不存在明显的形态变异(特别是“小”细胞变异)。明显的核凹痕,导致更多的“马蹄形”或“面包圈”形核,这常是重现性DUSP22基因易位病例的特征。肿瘤细胞膜和高尔基区呈CD30弥漫强阳性表达,但ALK阴性表达。CD30表达不一有助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其他经常表达CD30的T细胞肿瘤,如肠病相关的T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在临床上必须排除。偶尔出现硬化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仔细观察以排除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可能。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相比,ALK-ALCL很少表达PAX5,并且通常只有斑片状染色。大多数病例表达T细胞抗原,许多还显示细胞毒性表型(TIA-1,粒酶B,穿孔素);然而,与DUSP22基因重排相关的病例通常缺乏细胞毒性标记物。与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比,T细胞标记物的丢失更为频繁,还可表现为“裸细胞”表型。CD43、CD45、clusterin和CD56的表达可能对这些病例有帮助。部分病例表达EMA。少数情况下,细胞角蛋白(CK-AE1/AE3,OSCAR)和其他上皮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可误诊为转移癌。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三)

图5:ALK-ALCL表现出与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

三、分子细胞遗传学

与ALK+ALCL一样,大多数ALK-ALCL可检测到TCR基因重排。比较基因组杂交显示,ALK-ALCL具有不同于ALK+ALCL和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独特基因组特征,支持其作为一个独特的临床病理实体被纳入WHO分类。ALK-ALCL显示由PI3K信号调节的基因的显性表达,包括TNFRSF8、GATA3和TMOD1,而ALK+ALCL显示RAS/RAF/MAPK信号通路异常。然而,这两个疾病均显示MYC和IFR4基因特征,这两个特征有助于将它们与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区分开来。

在一组病例中发现了重现性的基因易位,其中最常见的易位(约30%)涉及DUSP22位点(6p25.3)的重排,该位点编码具有抑癌活性的双特异性磷酸酶;最常见的易位是t(6;7(p25.3;q32.3),在7号染色体上用非基因物质转位DUSP22位点。DUSP22重排并不特异于ALK-ALCL,也存在于原发于皮肤ALCL和淋巴瘤样丘疹病中。与其他ALCLs相比,DUSP22基因重排ALCLs中PD-L1阳性表达率低,但共刺激基因CD58和HLA Ⅱ类阳性表达率较高。这些发现表明DUSP22基因重排定义了ALCLs分子上不同的亚群,并且与抗原性、共刺激分子表达和PD-1/PD-L1免疫检查点失活相关的免疫原性提示可能有助于其良好的预后。有趣的是,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肌蛋白基因(musculin gene)的突变仅见于ALK-ALCL病例,93%的病例与DUSP22易位有关。另一种重现性改变是约8%的病例可检测到是TP63(3q23)重排,最常见的形式为inv(3)(q26q28)。DUSP22基因重排与预后相对良好有关(5年生存率90%),类似于ALK+ALCL。相比之下,TP63基因重排患者的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为17%)。对于没有已知重排的病例(“三阴性”),结果也相对较差(5年OS为42%),但比那些有TP63基因重排的病例要好。值得注意的是,“三阴性”ALK-ALCL患者的平均年龄往往高于DUSP22或TP63基因重排患者,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与该组预后不良有关。其他遗传学改变包括频繁的染色体获得(1q41 qter、5q、6p、8q、12q和17q)和丢失(6q21、4q和13q21-q22)。


【参考文献】

[1]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J]. Seminars in Diagnostic Pathology.2019.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