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三)

强子 华夏病理 9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产基质的骨或软骨肿瘤-恶性部分

骨肉瘤(osteosarcoma,OSA)是一种肿瘤细胞产生骨样组织的罕见骨原发恶性肿瘤。该肿瘤大部分为经典型(高级别)骨肉瘤;少见亚型则有骨膜(中等级别)骨肉瘤、低级别的中央型骨肉瘤或骨旁骨肉瘤。发生骨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局部放疗、有骨的Paget病、某些遗传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Rothmund-Thomson综合征、Bloom综合征、Werner综合征)。

 

经典型骨肉瘤又可进一步分为骨母细胞型(75%)、软骨母细胞型(15%)、纤维母细胞型(10%),其依据是形成基质的主要类型。其中,软骨母细胞型最常见于颌骨,可类似软骨肉瘤,但后者在颌骨处极为少见。颌部是骨肉瘤第四大常见发病部位,约占所有病例的6%,一般累及下颌骨。不过,颜面部骨骼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男女性别比例近似。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伴疼痛或溃疡。颌部骨肉瘤相比四肢的病例来说,预后更好一些,转移的情况少见,且发生于病程的后期。相比较来说,颅骨和面部骨骼的骨肉瘤侵袭性与发生于在四肢骨骼的病例差不多。

 

影像学上,骨肉瘤一般表现为高度侵袭性肿瘤,伴破坏性生长、骨膜反应、软组织受累。大体表现方面,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切面质实、有粗糙表现区域。组织学上,高级别骨肉瘤细胞丰富,为梭形至多边形,有显著多形性,核分裂增加且有非典型核分裂,产生不成熟、常为花边状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基质的数量可差异较大,从局灶性、不成熟骨样组织至显著矿化、硬化的骨组织均可。该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有原有骨小梁的陷入。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细胞密度低至中等,为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增生,伴少量核分裂,与不规则或交错排列的骨小梁交织在一起。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三)图9.恶性成骨性肿瘤。(A)矢状位CT,示上颌骨高级别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并延伸至上唇;(B)高级别骨肉瘤,侵犯皮质骨和髓质骨,累及上颌及腭部黏膜下组织。(C)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有肿瘤性骨样组织和/或骨组织,具有显著的细胞异型性。(D)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由肿瘤性透明软骨组成,细胞密度增加且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三)图10.(左)图示低级别骨肉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有原有的骨小梁;(右)低级别骨肉瘤,图示平行排列的骨小梁,周围围绕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间质,伴轻度细胞异型性。

 

分子特征方面,高级别骨肉瘤表现为数量和结构异常的复杂基因组特征。常可检出TP53和RB1的突变。低级别中央型或骨旁骨肉瘤一般会有MDM2和CDK4的高水平扩增。

 

组织学分级、分期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手术切除、并达切缘阴性,是低级别骨肉瘤的治疗方案,一般可治愈。与四肢骨骼的高级别骨肉瘤相比,化疗对颌骨高级别骨肉瘤的获益尚未完全明确。

 

经典型软骨肉瘤(conventional chondrosarcoma,CSA)为产生软骨基质的恶性骨肿瘤。颜面部软骨肉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临床主要见于上颌骨、鼻中隔、颅底。颜面部软骨肉瘤几乎总是经典型,占所有软骨肉瘤的3-4%。影像学上,该肿瘤具有谱系性表现,既可表现为边界清晰、伴有“爆米花样”基质矿化的局限性病变,也可形成边界模糊、具有破坏性的大型肿块。大体表现方面,软骨肉瘤为分叶状,切面实性、胶冻样、蓝灰色或白色。组织学上,颜面部软骨肉瘤与其他解剖部位者相识,以软骨小叶包绕或浸润宿主骨为特征。I级软骨肉瘤非常类似典型的透明软骨,仅在细胞密度方面有轻度增加。这一疾病肿瘤中的瘤细胞特征为核小而均一,染色质致密。与其对应,II级和III级软骨肉瘤的特征在于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异型性、显著核仁、软骨分化不那么明显。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三)图11.(左)经典型软骨肉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取代骨髓并包绕原有骨小梁;(右)2级透明型经典型软骨肉瘤,表现为具有中度细胞异型性、富于细胞的透明软骨。

 

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关键是要注意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后者在颅面骨中的发病率远高于软骨肉瘤。一定要注意寻找骨样组织形成的区域,因为这是骨肉瘤的定义性特征。IDH1突变常见于颅底软骨肉瘤(86%),而不见于颌骨/颌面骨软骨肉瘤,这说明后者的病理机制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分子检测可能有助于颅底经典型软骨肉瘤的诊断,但入住与颌面骨软骨肉瘤的诊断。颜面部软骨肉瘤的主要预后因素有组织学分级、是否完整切除。头颈部的软骨肉瘤中,去分化少见。

 

脊索瘤是一种显示脊索分化的恶性肿瘤。该肿瘤最常见于40-70岁。约1/3的病例发生于颅底,尤其年龄较轻者;其余病例则发生于脊柱和骶骨。脊索瘤有三种亚型,分别为经典型、去分化、低分化。低分化亚型明确好发于年轻患者,且常见于颅底。

 

影像学上,脊索瘤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性肿物,常侵及软组织。大体表现方面,该肿瘤的特点为分叶状、实性、胶冻状,累及相邻软组织。组织学上,经典型脊索瘤为纤维间隔分隔的小叶状。小叶内为大的上皮样细胞,胞质空泡状,排列呈条索状或巢状,背景为黏液样或软骨样基质。伴显著软骨样分化(软骨样脊索瘤)的脊索瘤可类似低级别经典型软骨肉瘤。软骨样脊索瘤中brachyury阳性,可鉴别二者。低分化几岁了中,有SMARCB1的同源性或异源性缺失,伴蛋白表达缺失。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三)图12.脊索瘤。(A)去分化脊索瘤,可见经典型脊索瘤成分(右侧)与高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左侧)混杂在一起;(B)低分化脊索瘤,具体为非典型细胞构成,细胞核大,核分裂活性高,有凋亡;并无细胞外黏液样基质。免疫组化检测,低分化脊索瘤brachyury细胞核阳性着色(C),INI1表达缺失(D)。

 

由于脊索瘤的发病部位特殊,因此因此广泛切除手术难度较大,导致局部复发率较高。一般而言,经典型脊索瘤的总生存期优于去分化型及低分化型。但是,颅底经典型脊索瘤的长期预后仍较差,主要因其对放疗不敏感且复发率高。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一)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鼻腔鼻窦处特异性骨病变(二)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