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WHO女生5ed第8章子宫颈肿瘤(一)
2、腺体肿瘤和前驱病变
01. 子宫颈管息肉
定义
子宫颈管息肉是一种外生性病变,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良性子宫颈管上皮。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0 子宫颈管息肉
相关命名
无
亚型
无
部位
宫颈。
临床特征
子宫颈管息肉无症状,但可能伴有阴道出血(特别是性交后出血)和/或阴道排液。
流行病学
子宫颈管息肉是常见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较常见于40岁以上妇女。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未知
大体检查
大多数为单发性,<3cm。
组织病理学
子宫颈管息肉由被覆良性子宫颈管型上皮的纤维血管轴心组成,腺体渗入中央间质。常有鳞状化生和微腺体改变。罕见情况下,表面乳头状增殖和间质蜕膜样变也可能发生。息肉的表面可能发炎或糜烂,伴反应性/修复性改变。也可能出现鳞状上皮内病变(SIL)。
细胞学
在发生子宫颈管息肉的背景下,可能发现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鳞状细胞的修复特征表现为单层成片,核圆到卵圆形,核轮廓光滑。可能有核仁,也可能见到流水状排列,但在液基标本中不太明显。反应性子宫颈管细胞不太明显,核轻度增大,稍微拥挤,核圆形至卵圆形,核轮廓光滑,染色质均匀。息肉中的显著反应性改变可能导致细胞学误诊为非典型鳞状细胞、非典型子宫颈管细胞或非典型腺细胞。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纤维血管轴心被覆良性子宫颈管型黏液性上皮,常有鳞状化生;息肉间质内常有腺体。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子宫颈管息肉是良性病变,但可能罕见地被原位病变或浸润性癌所累及,或孤立性发生,或作为较广泛宫颈肿瘤的一部分。
图8.14 子宫颈管息肉。A,B 这两例具有明显的囊状腺体。C B图的高倍。
02. 子宫颈的苗勒管乳头状瘤
定义
苗勒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乳头状苗勒管上皮肿瘤。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0 子宫颈息肉
相关命名
可接受:婴儿苗勒管乳头状瘤
亚型
无
部位
苗勒管乳头状瘤发生于阴道上部或宫颈,通常位于宫颈后唇。
临床特征
苗勒管乳头状瘤伴有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
流行病学
苗勒管乳头状瘤几乎总是发生于儿童,常见年龄2-5岁,但可能罕见发生于较年长个体。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未知
大体检查
苗勒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质脆易碎的息肉状或乳头状宫颈病变,一般<3cm。
组织病理学
纤细分枝状纤维性乳头,被覆单层良性立方形至柱状上皮细胞。可能出现鳞状化生或鞋钉型细胞,但细胞学良性,无非典型或核分裂象活性。
细胞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儿童宫颈或阴道上部外生性病变;组织学,分枝状纤维性乳头被覆单层良性腺细胞,伴或不伴鳞状化生。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苗勒管乳头状瘤是良性病变。
图8.15苗勒管乳头状瘤。纤细分枝状纤维性乳头,被覆单层良性立方形至柱状上皮细胞。
03. 纳氏囊肿
定义
纳氏囊肿(Nabothian cyst)是一种充满黏液的囊性结构,发生于宫颈壁,被覆子宫颈管上皮。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2 纳氏囊肿
相关命名
可接受:纳氏囊泡(Nabothian follicle)
亚型
无
部位
宫颈
临床特征
大多数病变无症状,但可能表现为息肉或伴有慢性宫颈炎和黏液性阴道排液。大的或深在性纳氏囊肿,临床上可能担心恶性。
流行病学
纳氏囊肿常见,特别是多产次妇女。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子宫颈管腺体堵塞,导致黏液蓄积和囊肿形成。
大体检查
纳氏囊肿单发或多发,充满黏液,直径通常2-10cm。纳氏囊肿一般邻近黏膜表面,偶尔位于宫颈壁的深部。
组织病理学
囊腔呈圆形至轻微不规则,被覆单层扁平至柱状子宫颈管型上皮,无非典型。有时伴有输卵管化生。没有间质反应。深部纳氏囊肿偶尔可能见到。
细胞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囊腔呈圆形至轻微不规则,被覆单层扁平至柱状子宫颈管型上皮,无非典型。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纳氏囊肿是良性病变。
图8.16 纳氏囊肿。A 大囊腔充满黏液,位于复层鳞状上皮下方。B 黏液性柱状细胞,类似于正常子宫颈管腺细胞,被覆于囊腔表面。
04. 隧道样腺丛
定义
隧道样腺丛是小叶状排列的良性子宫颈管腺体,位于宫颈壁。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 子宫颈的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无
亚型
无
部位
不适用
临床特征
隧道样腺丛通常无症状,但偶尔导致黏液性阴道排液。偶尔表现为在临床上肉眼可见。
流行病学
隧道样腺丛一般是偶然发现,大约见于10%妇女,通常是多产妇。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伴有多产次,提示隧道样腺丛可能代表子宫颈管腺体增生的一种复旧改变。
大体检查
这种多囊性病变,大约40%呈肉眼可见的小叶状病变,平均大小2.4mm。80%的病例为多发性。
组织病理学
隧道样腺丛由大小不一的被覆子宫颈管上皮的小管聚集成紧密排列的圆形、小叶状结构。非囊性隧道样腺丛以小腺体为主,而囊性隧道样腺丛显示扩张腺体。被覆细胞呈扁平立方形或柱状细胞。一般没有非典型或核分裂象活性,但偶尔明显可见。
细胞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良性子宫颈管腺体呈小叶状排列。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隧道样腺丛是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图8.17 隧道样腺丛。A 边界清楚的病变,由囊性扩张的腺体组成。B 扩张腺体被覆扁平或立方形产黏液细胞。
05. 微腺体增生
定义
微腺体增生是一种非肿瘤性增生性子宫颈管病变,由密集的被覆黏液性上皮的小腺体组成。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0 子宫颈息肉
相关命名
可接受:婴儿苗勒管乳头状瘤
亚型
无
部位
宫颈
临床特征
微腺体增生通常是偶然发现,或表现为接触性出血。
流行病学
微腺体增生通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学
微腺体增生通常与妊娠和孕激素治疗相关。
发病机制
未知
大体检查
微腺体增生可能呈多灶性。较大病变可能呈息肉状并有溃疡。
组织病理学
被覆立方形至柱状上皮细胞的拥挤的小腺体形成簇。常见核下空泡和储备细胞增生。核均匀一致,无或很少核分裂象。间质可能发炎并透明变性。罕见病变呈现实性或小梁状生长模式、细胞异型性、印戒细胞样表现或核分裂象活性增多。诊断不需要免疫组化,尽管肌上皮通常呈ER、PAX2和cyclin D1阳性,p16、vimentin和CEA阴性。Ki67增殖指数<10%。
细胞学
细胞学改变无特异性,但可能导致误诊为腺癌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非典型腺细胞通常形成一个形态学谱系,从明显良性到三维细胞簇。核通常增大,深染,重叠,但核轮廓光滑,染色质细腻。修复和退变改变(包括假角化不全)也可能出现。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拥挤的小腺体聚集成簇,被覆立方形至黏液性柱状上皮。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微腺体增生是良性病变。
图8.18 微腺体增生。A 大小不一的密集腺体,被覆黏液性上皮,由少量、局灶发炎的间质所分隔。B 黏液性细胞显示核下空泡,并伴有沿着基底层的储备细胞增生。部分腺腔内有中性粒细胞。
06. 小叶性子宫颈管腺体增生
定义
小叶性子宫颈管腺体增生(LEGH)是一种良性乳头状苗勒管上皮肿瘤。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无
亚型
无
部位
LEGH通常累及子宫颈管上部,局限于宫颈壁的内半层。LEGH可能伴有女性生殖道的多灶黏液性病变。
临床特征
患者通常表现为黏液稀水样阴道排液。
流行病学
患者呈现广泛的年龄范围,通常为育龄期。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LEGH通常发生于P-J综合征患者(胚系STK11突变)。散发性LEGH可能显示互斥性突变:GNAS(42%)、KRAS(5%)和STK11(10%)。非典型LEGH显示3q获得和1p缺失,类似于黏液型恶性腺瘤。
大体检查
通常是偶尔发现,偶尔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
组织病理学
中央裂隙样空腔,周围围绕着小到中等腺体呈小叶状增生,腺体含有高柱状黏液性上皮,有时含有嗜酸性颗粒性胞质,核形态温和,位于基底。非典型LEGH特征表现为上皮折叠、成丛或乳头,以及核多形性、核增大、明显核仁、凋亡小体和少量顶端核分裂象。
细胞学
有人提出,在传统涂片上,形态学温和的子宫颈管细胞伴黄色黏液可作为胃肠型黏液和LEGH存在的线索。需要小心的是,液基标本上黄色黏液不太明显。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小到中等黏液性腺体围绕中央裂隙呈小叶状生长;非典型LEGH:上皮折叠、成丛或乳头,以及核增大深染、明显核仁、凋亡小体和少量顶端核分裂象。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LEGH是良性病变;然而,非典型LEGH可能伴有呈胃型分化的腺癌,最好按原位肿瘤进行处理。
图8.19 小叶性子宫颈管腺体增生(LEGH)。A 中央裂隙样空腔,周围围绕着小到中等腺体呈小叶状增生。B 腺体含有高柱状黏液性上皮,核形态温和,位于基底。C 非典型LEGH。诊断必需结构异型性和核异型性。
07. 弥漫性层状子宫颈管腺体增生
定义
在弥漫性层状子宫颈管腺体增生中,具有层状增生的子宫颈管腺体。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无
亚型
无
部位
弥漫性层状子宫颈管腺体增生通常累及宫颈壁的内1/3。
临床特征
患者可能表现为黏液稀水样阴道排液。
流行病学
患者呈现广泛的年龄范围,平均年龄40多岁。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未知
大体检查
弥漫性层状子宫颈管腺体增生通常是偶然发现。临床上肉眼可见的外生性病变也有描述。
组织病理学
典型为圆形至卵圆形,但通常不规则、成角或星形子宫颈管腺体,形成边界清楚的弥漫性增生。可能发生腺体周围水肿伴致密的急慢性炎症浸润。
细胞学
宫颈阴道涂片上细胞学表现无特异性。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子宫颈管腺体呈边界清楚的层状增生。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弥漫性层状子宫颈管腺体增生通常是良性病变。
图8.20 弥漫性层状子宫颈管腺体增生。A 形状不规则的子宫颈管腺体呈边界清楚的层状增生,伴炎症。B 可能见到反应性核增大伴染色质透明和核仁,伴腺体周围间质水肿和慢性炎症。
08. 中肾管残余和增生
定义
中肾管残余是中肾管的胚胎残迹,中肾管增生是其良性增生。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无
亚型
无
部位
中肾管残余和增生通常位于宫颈两侧。
临床特征
中肾管残余和增生通常是偶然发现。增生可能偶尔表现为异常宫颈细胞学或成为肿块或宫颈壁隆起
流行病学
多达20%的宫颈检测到中肾管残余和增生。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中肾管残余和增生起源于中肾管的残余细胞。
大体检查
中肾管残余和增生通常是显微镜下发现,但它们也可能形成肿块。
组织病理学
中肾管残余由成簇的或线性排列的小到中等小管组成,小管衬覆立方形细胞,胞质稀少,嗜酸性,核圆形至卵圆形,腔内含有致密的嗜酸性PAS阳性分泌物。一般无核分裂象。中肾管增生是中肾小管的增殖,具有类似于中肾管残余的特征。可能呈小叶状(最常见)、弥漫性、导管或混合型。弥漫性增生缺乏小叶状生长,由小管组成,结构简单,有间质分隔。导管增生表现为导管结构的增殖,常有裂隙;可伴有外围小管。尽管诊断不需要免疫组化,CD10(管腔/顶端)、calretinin、GATA3、TTF1和PAX8通常阳性,ER/PR和p16通常阴性。
细胞学
中肾管往往位于宫颈间质的深部,宫颈细胞学不容易取到。然而,在罕见病例中,它们延伸到子宫颈管表面,此时中肾管增生可能导致诊断为非典型腺细胞。支持良性中肾管标本的特征包括立方形细胞形成松散粘附的细胞簇,核深染,但核轮廓光滑。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小到中等腺体衬覆立方形细胞,有少量嗜酸性胞质,核圆形至卵圆形。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中肾管残余和增生是良性病变。
图8.21 中肾管残余和增生。A 中肾管增生,小叶型。病变显示中肾小管形成圆形聚集物。B 中肾管增生,导管型。病变显示小管增生,围绕一个中央导管。C 中肾管残余。小管衬覆立方形细胞,核形态温和,常有腔内嗜酸性分泌物。
09. 宫颈的A-S反应
定义
A-S反应(ASR)是一种良性腺体改变,由增大的鞋钉状细胞组成,维持正常核质比,伴有妊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或大剂量孕激素。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可接受:A-S改变;A-S现象
亚型
无
部位
A-S反应发生于子宫颈管腺体的浅部和/或深部,以及子宫颈管息肉。
临床特征
A-S反应主要是偶然发现。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数据不足。
病因学
A-S反应由妊娠相关的激素增多所致。
发病机制
核增大是由于DNA多倍体的增多,继发于妊娠相关的激素刺激。
大体检查
无临床相关性
组织病理学
通常部分累及或几乎完全累及腺体、细胞丛或乳头,其组成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或富含糖原的透明胞质。可以见到鞋钉样细胞。核高度非典型,染色质或污浊状或空泡状。可能出现核假包含体。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价值有限,因此大多标记物与需要鉴别的透明细胞癌相重叠。鉴别诊断包括宫颈原位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均无或不明显,倾向于ASR而不是HPV相关原位腺癌。
细胞学
A-S反应可能很像腺癌,特别是透明细胞癌。细胞具有大的多形性核,伴明显大核仁和丰富的空泡状胞质。染色质深染不透明,由于退变导致染色质可能显得致密或污浊状。可能出现核内包含体。背景通常干净。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非典型细胞呈显微镜下局限性,并且无浸润;高度非典型柱状、立方形或鞋钉细胞伴丰富的透明或嗜酸性胞质;增大的不规则核伴污浊状或空泡状染色质,或有假包含体;无核分裂象;与妊娠或激素药物强相关。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A-S反应是良性仍肿瘤性腺体改变,没有恶性潜能。
图8.22 A-S反应。腺细胞增大,具有空泡状透明胞质和深染的多形性核和鞋钉样细胞。
10. 宫颈的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
定义
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endocervicosis)表现为良性子宫颈管型黏液性腺体累及宫颈壁的外层。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不推荐:苗勒病(Müllerianosis)
亚型
无
部位
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于膀胱,但在下生殖道出现时,它最常累及宫颈前唇外层。它也可能发生于腹膜。
临床特征
患者通常处于育龄期,表现为盆腔疼痛,或可能无症状。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数据不足。
病因学
未知
发病机制
常有剖宫产史,提示先前手术可能导致子宫颈管上皮移位至宫颈壁的外层。
大体检查
宫颈的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通常呈结节状肿块或囊肿,累及宫颈壁前唇。
组织病理学
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由大小、形状不一的腺体组成,腺体通常扩张,累及外层宫颈或膀胱壁并且与表面子宫颈管黏液性腺体不相连。腺体衬覆良性子宫颈管型上皮,呈柱状或扁平。无或罕见核分裂象。黏液外渗时,可能见到间质反应,表面为水肿和轻度炎症。
细胞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累及外层宫颈的良性子宫颈管型腺体。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是良性病变。
图8.23 子宫颈管内膜异位症。A 邻近宫旁的宫颈壁外层可见扩张的腺体。B 深在的腺体衬覆产生黏液的柱状细胞,就像正常子宫颈管腺体。
11.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
定义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可接受:输卵管化生
亚型
无
部位
宫颈(通常位于子宫颈管)。
临床特征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一般是偶然发现,但可能罕见地表现为异常宫颈细胞学。
流行病学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学
有人认为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与先前的宫颈器械操作有关,最常见的形式是环形切除或锥形切除。一项研究提示与己烯雌酚(DES)暴露有关。
发病机制
未知
大体检查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一般是偶然发现,但罕见病例可能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病变。
组织病理学
这些病变由结构正常的子宫颈管腺体组成,腺体含有纤毛细胞、假复层非纤毛细胞、插入细胞或闰细胞,就像输卵管上皮。腺体周围的间质稍微增多,是典型表现。应当没有细胞学非典型,并且没有核分裂象。ER总是阳性,p16呈斑片状显色,但绝对不是原位腺癌所见的弥漫性阳性模式。
细胞学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表现为腺细胞条带,核圆形至卵圆形,核膜光滑,染色质均匀。细胞缺乏真正的核复层和核拥挤,但核栅栏状和假复层排除的印象可能导致误诊为原位腺癌。尽管并不总是明显,纤维和终末板是输卵管化生的特征。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结构正常的子宫颈管腺体,含有纤毛细胞、假复层非纤毛细胞和插入细胞或闰细胞,类似于输卵管上皮。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是良性病变。
图8.24 输卵管内膜样化生。A 正常子宫颈管中出现输卵管内膜样腺体(右)。B 输卵管内膜样化生特征表现为缺乏明显的黏液分化,含有纤毛细胞和非纤毛细胞的假复层上皮。
12. 异位前列腺组织
定义
异位前列腺组织是一种良性乳头状苗勒管上皮肿瘤。
ICD-O编码
无
ICD-11编码
GA15.Y 子宫颈的其他特指性获得性异常
相关命名
不推荐:管状鳞状息肉(tubulosquamous polyp)
亚型
无
部位
异位前列腺组织发生于宫颈外口间质,有时接近移行区。
临床特征
患者通常无症状;罕见病例表现为阴道流血和肉眼可见病变。有些病例发生在长期睾酮治疗后,或有其他升高雄激素的原因,如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
流行病学
患者年龄范围21-81岁。
病因学
部分病例代表化生性过程,由升高的雄激素所诱导。
发病机制
异位前列腺组织可能代表错误位置的Skene腺体(译注:正常位于女性尿道四周),也可能是雄激素相关的化生过程。
大体检查
异位前列腺组织通常是偶然发现;偶尔见到≤3cm的息肉/肿块。
组织病理学
大小不一的腺体/小管增殖,有双层结构(基底细胞和腺腔面细胞)。基底细胞扁平,胞质稀少,腺腔面细胞为柱状,有中等量透明、嗜酸性或颗粒性胞质。可能见到范围不等的腺腔内鳞化、微乳头/筛状模式、毛囊样/尿道样结构和皮脂腺;通常以鳞状成分为主。免疫组化,腺腔面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PSA、PAP、AMACR和NKX3-1,基底细胞呈p63阳性;腺体和鳞状成分呈AR阳性。
细胞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性分子病理学
无临床相关性
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存在前列腺成分。
理想标准:前列腺抗原免疫染色阳性;基底细胞p63阳性。
分期
无临床相关性
预后和预测
异位前列腺组织是良性病变。
图8.25 异位前列腺组织。宫颈间质内的腺体形态学等同于前列腺。
未完待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