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免疫组化特征
这类肿瘤的免疫组化并无特异性,一般无助于诊断。也就是说,这一肿瘤一般是根据形态学做出诊断的,如果仅形态学无法明确则加做分子检测。软骨样区域的瘤细胞可程度不等或局灶表达S100;可归为软骨样腱鞘滑膜巨细胞瘤的病例可能会在较大的单核细胞表达clusterin,在树突样细胞中表达desmin。
分子特征
分子层面上,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大部分都有FN1::FGFR2融合。文献中描述过的FN1其他融合配体还有FGFR1、MERTK、TEK、NTRK1,都是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基因。
FN1基因编码纤连蛋白-1(fibronectin-1),是一种一般以二聚体方式存在的糖蛋白,在细胞外基质及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分子的每一个单体都有不同数量重复的1、2、3型结合结构域,会与很多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和小分子、生长因子、黏多糖、细胞表面受体、其他纤连蛋白相互作用。受体酪氨酸激酶则是介导细胞与细胞联系的酪氨酸激酶中的一部分。已知受体酪氨酸激酶调节异常是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其异常活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染色体重排。
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中,FN1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融合导致FN1中含信号肽的N末端、FN1中的1-3型结合域与受体酪氨酸激酶中的激酶结构域、完整跨膜结构域出现框内融合,从而促进融合受体的二聚体化并增强信号活性。
图6.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中基因融合所致嵌合转录本和蛋白的示意图。(A)融合中涉及基因的伴外显子结构RNA转录本和相关蛋白结构域;(B)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中检出的嵌合体转录本和蛋白,可见融合基因中仍有外显子及功能性结构域。
鉴别诊断
可能会和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混淆、具有FN1重排的其他软骨样基质形成性肿瘤包括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PMT)、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SCM)、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lcifying aponeurotic fibroma,CAF)。
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也有一系列形态学特征,但很多病例的特点都是软骨样基质中的污浊钙化、且常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该肿瘤多为形态温和梭形细胞至星型细胞与血管性间质的混杂。该肿瘤一般会表现为涉及低磷血症的代谢紊乱,一般会有肿瘤所致软骨病(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的症状,如骨痛、多发性骨折。该肿瘤的分子特征也是FN1::FGFR1基因融合,少见情况下为FN1::FGF1融合,且FGF23的mRNA高水平表达。与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不同,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的FGFR1中仍有Ig结构域,可以与融合蛋白FGF23相互作用。显色原位杂交(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或RT-PCR检测FGF23表达可用于这两种肿瘤的鉴别,尤其是鉴别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与临床无明显肿瘤所致软骨病的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它们都有FN1::FGFR1基因融合,但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并无FGF23 mRNA的高水平表达。
滑膜软骨瘤病的特征是成熟透明软骨形成多个结节,簇状软骨细胞位于发育良好的陷窝中。该病与关节、滑膜关系明确,而根据定义,软组织软骨瘤与滑膜无关。该病分子层面具有FN1::ACVR2A重排,可能会出现恶性转化。
另一种具有FN1基因重排的肿瘤是钙化性腱膜纤维瘤。该肿瘤一般发生于儿童及年轻人的掌跖部位,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更显著,且钙化的特点有所不同,是表现为线性、点状,而不是较宽泛的分布。该肿瘤有FN1::EGF融合,因此被认为与部分脂肪纤维瘤病有关。
此外,最近报道的好发于肢端的产基质性肿瘤-肢端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acral fibrochondromyxoid tumor,AFCMT)也要注意鉴别。该肿瘤与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存在显著组织形态学重叠,但前者的间质有所不同,为纤维性或软骨黏液样,且分子特征方面具有THBS1::ADGRF5融合。
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诊断要点
注意关键性组织学特征:软骨样至污浊间质中存在卵圆形至梭形细胞,呈分叶状生长,偶见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免疫组化一般没有帮助;
分子检测(如靶向RNA测序、靶向融合基因检测等)检出FN1::RTK融合,有助于和组织形态相似病变的鉴别。
预后
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完全或不完全手术切除后,的确会有复发,但似乎并不常见。不同形态学谱系的复发率似乎相似,但还不清楚是否所有复发病例都做了完全切除或不完全切除,且相关数据有限。尚无转移的相关报道。
——全文完——
往期回顾:
系列文献学习-软组织病理新病种-钙化性软骨样间叶性肿瘤(一)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