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读文献,学病理-某些表浅却不“肤浅”的间叶性肿瘤(三)

陆世佳 华夏病理 3417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魏建国,王强

前期文章编译介绍了、伴CRTC1::TRIM11融合的皮肤黑素细胞肿瘤和透明细胞肉瘤,后者又曾被称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本期编译介绍另一种存在色素的肿瘤-恶性色素性神经鞘肿瘤。

恶性色素性神经鞘肿瘤

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学

恶性色素性神经鞘肿瘤(maligant melanotic nerve sheath tumor,MMNST)也称为恶性色素性施万细胞瘤或色素性施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肿瘤,1932年才首次报道。现在认为这是一种发生于神经鞘的、黑素细胞肿瘤和施万细胞瘤混杂的情况,临床可以是散发,也可以是Carney综合征的一部分。

该肿瘤患者的年龄峰值为20-40岁,但具体部分宽泛,从儿童至老年人均可出现。文献中号称女性稍多见、无性别差异的说法均存在。

MMNST最常见于脊柱和颈部及胸部的神经节,如果神经根受压则临床可表现为疼痛或感觉改变。Carney综合征的情况下,一般会累及心、肺、肝、胃肠道。皮肤和皮下受累且形成肿物的情况罕见,文献中偶有报道。

与典型的施万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不同,MMNST因为其黑素细胞成分,因此在MRI的T1加权相一般表现为高信号,T2加权相表现为低信号。此外,MMNST在影像学检查中一般境界不清,尤其是临床有显著侵袭行为时。

该肿瘤的治疗关键在于完整切除,因为有显著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不同的报道中,相关风险几率为15%至45%不等。最常见转移部位是肺部。

组织病理学

大体检查时,MMNST大小不一,多为界清,偶见包膜。切面可为深黑色(黑色素成分所致)、和/或砂砾样(钙化所致)。组织学上,为梭形至上皮样细胞呈界清至疏松巢状表现不一,偶见多核细胞。肿瘤细胞内及混杂的巨噬细胞内一般会有显著的黑色素颗粒沉积。栅栏状结构和Verocay小体罕见。高达半数病例可见砂粒体样钙化,但这一现象与临床预后之间并未见一致相关性。通过形态学很难预测临床的侵袭性行为,但该肿瘤中常见核分裂、坏死及显著核仁等令人担心的特征。

免疫组化

MMNST中,黑素细胞标记一般为阳性,如SOX10、S100、HMB-45、Melan-A、酪氨酸酶,而GFAP和EMA一般为阴性。少数病例并不表达S100,因此限制了该标记作为筛查用。30%的病例中可有PRKAR1A的表达缺失,散发病例及与Carney综合征相关病例中均可。

读文献,学病理-某些表浅却不“肤浅”的间叶性肿瘤(三)

图3.恶性色素性神经鞘肿瘤,本例发生于胃肠道。(A)上皮样及梭形细胞排列呈疏松簇状,细胞内有假包涵体及黑色素颗粒;(B)散在砂粒体样钙化。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S100(C)和HMB-45(D)。

分子特征

MMNST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与Carney综合征有关,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一般是由染色体17q23-24上的PRKAR1A基因突变所致。目前也已发现PRKAR1A基因具有相同突变的散发MMNST病例。色素较为丰富的黑素细胞肿瘤中的其他常见突变并不存在,如BRAF V600E、GNAQ、GNA11、BAP1。核型方面来说,MMNST常见复杂核型,多见染色体22q单体。常见缺失有染色体1、17p、21。

鉴别诊断

MMNST主要应鉴别施万细胞瘤、色素性上皮样黑色素细胞瘤(pigmented epithelioid melanocytoma,PEM)、发生于蓝痣的黑色素瘤、透明细胞肉瘤。施万细胞瘤一般并无砂粒体和黑色素颗粒,且常有特征性的Antoni A区和伴Verocay小体的Antoni B区结构特点;该肿瘤并不表达黑素细胞标记,约50%的病例表达GFAP。色素性上皮样黑色素细胞瘤在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方面与MMNST有显著重叠:二者均可与Carney综合征有关,前者形态学也是有显著色素的上皮样细胞构成,且可以有PRKAR1A基因突变;不过,色素性上皮样黑色素细胞瘤并无砂粒体,且在PRKAR1A突变基础上,常有BRAF V600E突变。发生于蓝痣的黑色素瘤一般会有GNAQ突变或GNA11突变。透明细胞肉瘤一般并无砂粒体,且黑色素少或缺失;透明细胞肉瘤特征性的基因融合为EWSR1-ATF1,可见于约90%的病例。透明细胞肉瘤的其他组织学特征详见后述。

MMNST还要注意鉴别另一个名称极为相似且容易混淆的病种,文献中称为多形性黑素细胞性(melanocytic,而非黑色素沉着【melanotic】)施万细胞瘤。该肿瘤并无黑色素颗粒,可能是施万细胞瘤和黑素细胞分化的另一种混杂病变。多形性黑素细胞性施万细胞瘤中,EMA会显示出包膜及细胞束周边的神经束细胞,而MMNST中EMA阴性。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读文献,学病理-某些表浅却不“肤浅”的间叶性肿瘤(一)

读文献,学病理-某些表浅却不“肤浅”的间叶性肿瘤(二)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