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六)

陆世佳 华夏病理 3653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四)谱系未定肿瘤

3.滑膜肉瘤

滑膜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0%,最常见于年轻人(10-40岁),男性稍多见。临床大部分发生于四肢近关节处的软组织,尤其膝关节处;其他常见部位还有头颈部、躯干。该肿瘤表现为深部、生长缓慢的肿物,疼痛可有可无。局部复发常见,尤其手术切除不完整时;据报道转移几率高达50%,肺部最为常见。

形态学方面,滑膜肉瘤可为单型性或双相型。单型性者,为形态均一梭形细胞呈致密片状或模糊束状,胞质稀少,具有轻度非典型。背景间质为胶原性,新辅助治疗后的病例中则常见间质广泛纤维化、并有细胞数量的减少。30%的病例中可见间质钙化。双相型滑膜肉瘤则会有上皮分化,可为局灶性、也可为广泛表现,伴腺体结构形成,具体如导管样、巢状、条索样;腺腔内可有嗜酸性分泌物或黏液。

免疫组化方面,双相型滑膜肉瘤阳性表达广谱CK,且EMA在上皮成分为局灶或散在阳性;CD56和CD99阳性,阴性指标有CD34、SMA、desmin、myogenin、Syn。有纳入100例滑膜肉瘤的研究中,97%的病例具有EMA细胞膜表达,29%为局灶S100阳性。TLE1弥漫、强阳性细胞核着色对于滑膜肉瘤较为敏感,但并不特异;其最大用途在于阴性预测值,也就是说如果阴性则不太可能是滑膜肉瘤。最近已有商用的SS18-SSX融合特异性抗体,具体来说,E9*9V克隆是针对的SS18-SSX融合特异性断裂点,E5A2C克隆针对的是SSX的C末端。对100例遗传学证实的滑膜肉瘤、300例组织学类似病种进行的抗体研究中,E9*9V克隆在95%的滑膜肉瘤表现为细胞核弥漫性、强阳性着色,而其他肿瘤中并无表达;E5A2C克隆则在100%的滑膜肉瘤表现为细胞核弥漫、强阳性,其他肿瘤也有4%为阳性。后续研究中,分子证实的滑膜肉瘤中(n=94),E9*9V克隆的阳性率为94.6%,515例其他肿瘤中均未见表达。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六)

图12.一例双相型滑膜肉瘤。瘤细胞形态单一,背景为胶原性/玻璃样变表现,伴部分上皮成分。免疫组化,瘤细胞弥漫表达pan-CK(C,AE1/AE3)和TLE1(D)。FISH检测证实本例有SS18重排。

4.上皮样肉瘤

上皮样肉瘤罕见,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该肿瘤分两种类型,即经典型和近端型;两种类型均更多见于男性。经典型上皮样肉瘤表现为四肢远端无痛性的真皮内/皮下结节,组织学为上皮样细胞、具有轻度非典型,罕见核分裂。该肿瘤多见中央坏死和围绕坏死区域的栅栏状生长,因此一个主要的诊断陷阱是低倍镜下类似环状肉芽肿。近端型上皮样肉瘤表现为位置较深的肿物,主要见于肢带位置;组织学上为具有显著多形性、细胞学非典型、细胞核大小不一的恶性表现,常有横纹肌样形态,但坏死和出血常见。

免疫组化方面,瘤细胞阳性表达高分子量及低分子量CK、EMA;约50%病例表达CD34。细胞核是否表达ERG,取决于所用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末端:有研究发现,针对ERG中N末端的抗体在68%的肿瘤表现为细胞核弥漫、中等至强阳性,而针对ERG中C末端的抗体仅有3%的病例为局灶着色。经典型和近端型上皮样肉瘤SMARCB1(INI1)表达缺失的几率都很高,这是由于22q11缺失所致。有针对136例上皮样肉瘤的研究中发现,127例(93%)免疫组化中INI1表达完全缺失。不过这一点并无特异性,因为INI1表达缺失也可见于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上皮样施万细胞瘤、肌上皮癌等。还有针对60例上皮样肉瘤的研究中,发现有8例还存在INI1的表达,但2例有SMARCA4(BRG1)的表达缺失、1例有SMARCC1(BAF155)的表达缺失,1例有SMARCC2(BAF170)的表达缺失。其实,SWI/SNF缺陷型肉瘤也是一个研究的热门。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六) 

图13.一例经典型上皮样肉瘤,形态学为上皮样细胞构成,中央有坏死,周边细胞呈栅栏状。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六) 

14. (左)一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细胞具有恶性特征,局灶有出血,细胞核有高级别特征;本例INI1表达缺失(右)。

 

——全文完——

往期回顾: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一)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二)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三)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四)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五)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