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一)

C82325432 华夏病理 3427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分子诊断已逐渐进入病理实践,尤其软组织病理诊断更是如此。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前我们诊断所依赖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就一无是处了。相反,分子病理还引出了诸多对应特殊蛋白的新型免疫组化标记。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病理专家Al-Rohil和McCollum在《Semin Diagn Pathol》杂志发表综述,详尽介绍了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其中有些就与某些特异性遗传学改变有关。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一)纤维母细胞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1.EWSR1::SMAD3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EWSR1::SMAD3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是一种惰性病变,显著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1:5)。患者年龄分布宽泛,1-67岁均有报道,平均年龄30-40岁。该肿瘤部位分布较多,但一般表现为四肢的表浅、无痛性结节,最常见于足部,大小平均1-2cm。

组织学上,该肿瘤位于真皮、并侵及皮下组织,细胞密度不一。形态均一、温和的梭形细胞形成相互交错的束状,背景为胶原性至黏液性。该肿瘤可因两种成分而呈模糊分叶状生长:周围束状,中央为玻璃样变的无细胞区。细胞并无显著非典型,也无核分裂升高。

免疫组化方面,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ERG(细胞核),不表达SMA、CD34、CD31、S100。ERG常用作内皮标记,但已知还可表达于前列腺癌、Ewing肉瘤等其他肿瘤。就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形态而言,已有作者报道3例脂肪纤维瘤病、1例婴儿指/趾纤维瘤、6例表浅纤维瘤病、8例肌纤维瘤、5例单型性滑膜肉瘤均为ERG阴性;该研究还在9例钙化性腱膜纤维瘤中证实有ERG表达。不过,相比EWSR1::SMAD3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来说,这些情况下的ERG着色为弱至中等。因此该文作者称:弥漫、强阳性的ERG着色对于纤维母细胞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来说相对特异。

分子方面,如该肿瘤的名称所示,EWSR1::SMAD3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的特点为EWSR1(7号外显子)与SMAD3(5号或6号外显子)基因融合,后者属于TGF-β/Smad信号通路,与纤维母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代谢有关。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一)

图1.EWSR1::SMAD3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肿瘤位于真皮深部及皮下,境界清楚,略有结节状表现;细胞为梭形,中央有突然出现的玻璃样变性区域,周边则为形态均一梭形细胞呈相互交织的束状,背景为胶原性至黏液样间质。免疫组化,瘤细胞的细胞核弥漫、强阳性表达ERG。二代测序证实有EWSR1的7号外显子与SMARD3的5号外显子融合。(引自doi:10.1111/cup.13870;PMID:32901982)

2.上皮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上皮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为良性肿瘤,最多见于青年至中年,女性稍多见。该肿瘤最多见于上、下肢及头颈部、躯干;一般表现为红色至棕色的外生性结节。临床上该肿瘤类似血管瘤或真皮内痣的表现。

组织学上,上皮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境界清楚,周边有少许胶原陷入,表皮常呈领口状。瘤细胞形态均一,胖梭形上皮样,胞质丰富、嗜双色性至粉染表现,无明显非典型或核分裂。周围常见血管扩张。

上皮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约90%的病例具有ALK基因重排,最常见融合配体为SQSTM1和VCL,其他配体还有DCTN1、ETV6、EML4、MLPH、PPFIBP1、PRKAR1A、PRKAR2A、SPECC1K、TMP3;最近还有CLTC为融合配体的报道。由于这一分子改变,免疫组化检测ALK可作为ALK基因重排的替代性指标:大部分上皮样纤维组织细胞瘤都会中等至强阳性、胞质颗粒状表达,细胞核表达可有可无;ETV6为融合配体的病例中,仅为细胞核表达。ALK蛋白表达、但无ALK融合的罕见病例解释为融合无关的转录机制。大部分(约65%)病例会有EMA的阳性,同时会有XIIIa因子的阳性(>50%),SMA和desmin大部分为阴性。

 老骥伏枥-部分表浅间质性肿瘤中的免疫组化应用(一)

图2.上皮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低倍镜下,该肿瘤周围可见表皮领口状,肿瘤境界清楚,周围可见扩张的血管;瘤细胞胖梭形,胞质嗜酸性,轻度非典型。免疫组化表达ALK。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1]McCollum KJ, Al-Rohil RN. Applic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in diagnosing emerging superficial mesenchymal neoplasms. Semin Diagn Pathol. 2023;S0740-2570(23)00043-6.

doi:10.1053/j.semdp.2023.04.012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