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淋巴瘤诊断中CD30检测那些事(三)

强子 华夏病理 367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淋巴瘤中CD30表达的意义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准确报告CD30表达的需求源自维布妥昔单抗相关疗效预测、确定哪些患者的疗效可以持续;另外,虽然还不太确定,但希望用CD30的表达作为患者生存的预后标记。需要注意的是,CD30的表达情况并不一定总是和疗效相关;甚至CD30检测不到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相关靶向治疗可能也会有临床疗效。另一方面,纵隔原发大B细胞淋巴瘤中虽然常见CD30表达,但相应靶向治疗的抗肿瘤效果很差。

尽管有上述争议性问题存在,维布妥昔单抗相关临床试验大部分都是特别指定CD30表达的具体阈值、并可由此准确预测临床疗效;大部分研究所采用阈值是10%表达。不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在批准维布妥昔单抗用于某些疾病治疗时,并未指定CD30的表达阈值。 

诸多类型淋巴瘤中,CD30的表达具有重要预后及预测意义;但将其用作诊断标记,对于淋巴瘤的准确分类也很关键。由于免疫组化或其他方式检测CD30表达的结果与靶向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因此只有准确的淋巴瘤诊断可能才是最有预测意义的标记

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样丘疹病,几乎就意味着明确有CD30的表达,需要免疫组化证实;纵隔原发大B细胞淋巴瘤、特征介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大B细胞淋巴瘤之间的灰区淋巴瘤,则意味着大部分病例为程度不等的CD30表达。因此,纵隔肿瘤或表现为间变性、霍奇金样形态的肿瘤中,应常规检测CD30的表达情况。其他情况下,尽管CD30不是诊断标准,但也可常见表达,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20%-70%)、成熟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实际上,蕈样肉芽肿转化为更具侵袭性的病变可能与出现CD30表达有关。最初即为(de novo)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中,表达CD30的比例为10%-25%;而E维布妥昔单抗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绝大部分都是CD30阳性。

关于CD30表达的预后意义,目前所知有限,但相关趋势似乎很吸引人。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利妥昔单抗联合经典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即R-CHOP方案)治疗的情况下,CD30的表达与总生存率提高有关。类似的,广泛表达CD30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一般预后较好,具体如淋巴瘤样丘疹病、伴ALK重排的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反,部分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组化检出CD30高表达(>80%)似乎意味着更具侵袭性;由于该组肿瘤本就预后较差,因此这一结果还是很有意义的。皮肤惰性淋巴瘤的大细胞转化、蕈样肉芽肿中,则和CD30表达、临床侵袭性之间都有相关性。不过,即使在未转化的病变中,真皮CD30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也意味着总体预后差;但大部分研究发现蕈样肉芽肿表达CD30会有生存获益。转化的蕈样肉芽肿中CD30表达高度不一:有研究称,48%的转化蕈样肉芽肿具有大于10%CD30表达;也有研究发现大细胞转化病例中CD30表达的阳性病例比例达到55%57%;更有研究发现47%的大细胞转化病例中CD30阳性比例大于50%,但该研究中其余53%的病例CD30阳性比例为0%25%。从临床的角度,有研究发现D30表达大于10%在进展期(IIb或更高分期)病例所占比例为23%;但该研究并未纳入和大细胞转化相关的数据。总之,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中CD30表达则预后改善这一点是否与这类病例是同时存在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有关,目前还并不确定。

HTLV-1所致的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尤其急性亚型时,CD30的表达与循环中花环状细胞的经典形态学表现、更具侵袭的行为有关。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CD30的表达与生存延长有关,尤其局灶淋巴瘤患者。罕见的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中,CD30的表达与否未见生存差异。

还要强调的是,CD30的强表达并不局限于淋巴增殖性疾病。胚胎性癌尤其可以出现弥漫、强阳性CD30表达。目前已有这类病变中的临床试验及治疗效果相关报道,具体如神经母细胞瘤、伴软骨分化的肿瘤、髓系肿瘤、血管瘤、成熟性畸胎瘤等。神经母细胞瘤中,CD30的表达一般局限于神经节分化的细胞;还有一例CD30阳性成熟性畸胎瘤中发现有神经节细胞的着色。伴软骨分化的肿瘤中,CD30阳性病例有软骨肉瘤、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软骨母细胞瘤。CD30阳性还可见于上皮样间皮瘤、组织细胞肉瘤、急性髓系白血病、绝大部分(>90%)肥大细胞增生症。

总之,随着抗CD30抗体-药物偶联制剂维布妥昔单抗的出现,CD30的表达已成为预测性生物指标。因此恶性淋巴瘤中评估CD30的表达,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且已不再局限于确诊和病种分类。

 

未完待续

原文下载点击这里

往期回顾

淋巴瘤诊断中CD30检测那些事(一)

淋巴瘤诊断中CD30检测那些事(二)

参考文献

Xu ML, Gabali A, Hsi ED, et al. Practical Approaches on CD30 Detection and Reporting in Lymphoma Diagnosis. Am J Surg Pathol. 2020;44(2):e1-e14.

doi:10.1097/PAS.0000000000001368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