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四)

强子 华夏病理 2162 评论
[导读] 责任编辑:王强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一)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二)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三)


伴透明细胞形态的肾肿瘤

5.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主要呈透明细胞形态、且相对常见,目前认为这一肿瘤形态学类似远端小管的闰细胞。经典形态学表现的情况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有两种细胞类型,一种为体积较大、核膜明显的透明细胞,形态学类似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另一种为体积较小、核旁呈透明表现(空晕)的嗜酸性细胞。这两种细胞的细胞核核膜均不规则。具有上述细胞学特征的情况下,大部分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均呈实性生长、伴透明样变的血管结构,后者衬覆细胞主要为体积较大的透明细胞。

上述特征的结合一般足以诊断而无需免疫组化或分子检测。不过,该肿瘤免疫组化一般CK7弥漫阳性、CD117弥漫阳性,这两项指标特征的组合在透明细胞形态的其他类型肿瘤中非常少见。嫌色细胞肾细胞癌中vimentin总是阴性,这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不同。其他应用较少的免疫组化指标还有肾特异性的钙黏附蛋白(cadherin)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四)

图1.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形态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A为经典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可见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别为体积较大的透明细胞、体积较小的嗜酸性细胞;B为CD117弥漫阳性表达,C为CK7弥漫阳性表达。

伴嗜酸性细胞学表现的肾肿瘤

目前认为单一嗜酸性表现的肾脏肿瘤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谱系,其中大部分都是无侵袭性的;当然,这里面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到底是否为独立病种还是有争议的。详见表2。

表2. 细胞学呈嗜酸性特征的肾肿瘤免疫组化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四)

备注:

1. 对于该组肿瘤而言,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是CK7和CD117,且有助于鉴别诊断;

2. 嗜酸细胞腺瘤中,罕见情况下可见CK7阳性。

1. 嗜酸细胞腺瘤及嫌色细胞肾细胞癌

细胞学伴嗜酸性表现的肾肿瘤诊断,是泌尿病理中最具挑战性的话题之一。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鉴别嗜酸细胞腺瘤:这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可出现令人担忧的组织学特征,如脂肪受累、血管受累。与此同时,嗜酸细胞腺瘤与几种恶性肿瘤具有形态学的重叠,如嗜酸性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

一般说来,本文原作者的意见是嗜酸细胞腺瘤诊断应注意严格掌握形态学标准,比如形态学温和的嗜酸性细胞、形成大小不一的巢状,背景为水肿间质;无非典型特征,尤其无核旁空晕或核膜不规则的表现。确切的核分裂阈值还不确定,但大部分泌尿病理医师在容易查见一个以上核分裂的情况下,不太会去诊断嗜酸细胞腺瘤。嗜酸细胞腺瘤的免疫组化特征方面,CD117阳性,同时有罕见、散在肿瘤细胞CK7阳性;但要注意,陷入的良性肾小管也可CK7阳性。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四)

图2. 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左)形态学上,为形态温和的嗜酸性细胞呈簇状排列,伴水肿的间质;免疫组化CD117弥漫阳性(中),散在罕见的CK7阳性细胞(右)。

嗜酸细胞性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常见CD117阳性,一般CK7阳性多于嗜酸细胞腺瘤;不过,目前还在CK7阳性阈值方面还没有一致意见。这种免疫组化特点在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的其他组织学亚型中也是如此,如色素性微囊性亚型、神经内分泌样亚型的嫌色细胞肾细胞癌。

肾脏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详解(四)

图3. 嗜酸细胞亚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细胞为小而嗜酸性表现,且有核旁空晕

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肾细胞癌中,vimentin均为阴性,不过嗜酸细胞腺瘤的“中央瘢痕”区会有着色。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瘢痕区域CK7也常见表达增加。其他应用较少的指标有HNF1β、S100A,在嗜酸细胞腺瘤更多见为阳性,而嫌色细胞肾细胞癌中HNF1β较少表达,S100A1罕见表达。

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偶见类似嗜酸细胞腺瘤,但一般弥漫阳性表达AMACR,常表达vimentin,CK7阳性情况不一,不表达CD117。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Akgul M, Williamson SR.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the diagnosis of renal epithelial neoplasms. Semin Diagn Pathol. 2022;39(1):1-16. 

doi:10.1053/j.semdp.2021.11.001

责任编辑:强子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