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四)

强子 华夏病理 2831 评论

编译整理:强子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一)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二)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三)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五)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六)

汗腺肿瘤

汗腺肿瘤其实是指肿瘤具有类似小汗腺、或大汗腺、或导管中不同部分的导管分化或腺体分化。尽管有这样的共同点,但其组织学特征却有一系列宽泛的表现。本文作者根据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6组进行讲述。

表2. 汗腺肿瘤中常见的6种组织学模式(pattern)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四)

注:皮肤附属器肿瘤命名繁杂,为防止翻译过程中有误,该表格中同时备注了英文原文。

1.Pattern 1

A.汗腺囊瘤(hidrocystoma):该肿瘤是最简单的良性汗腺肿瘤,临床一般表现为眼部周围、颊部的小而半透明斑块,女性多见。活检中常呈爆裂、泄气样,进而露出内部的汗腺。组织学上表现为真皮内单个或多个扩张的囊腔。囊壁内衬薄薄的双层立方上皮,提示为汗腺导管起源。内衬上皮性质可以为小汗腺或大汗腺,但与大部分大汗腺肿瘤一样,具体鉴别二者并无临床意义。

B. 囊腺瘤(cystadenoma):汗腺囊瘤内衬上皮增厚、或结构变得复杂时(超出了普通的双层立方上皮范围),则称之为囊腺瘤。本文作者认为,这类改变与乳腺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极为相似。该病变也为良性,因此上皮细胞形态温和。

2.Pattern 3

该组中的小汗腺螺旋腺瘤(spiradenoma)和圆柱瘤(cylindiroma)就好像一对双胞胎,二者均为相同的细胞类型所构成,但其排列方式不同。有时同一张切片中可并存小汗腺螺旋腺瘤和圆柱瘤。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四)

图6. 图中左侧为圆柱瘤,右侧为小汗腺螺旋腺瘤,这二者组织学表现方面关系密切。图中由上至下分别示基底膜样物质(basement membrane material)、汗腺导管(sweat ducts);圆柱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长颈鹿皮肤上的斑块状(giraffe-spot),而小汗腺螺旋腺瘤中则有淋巴细胞浸润。二者可视为一个谱系。

A.小汗腺螺旋腺瘤:临床上该肿瘤一般表现为上半身腹侧面的疼痛性结节。组织学则表现为真皮层多个界清的蓝染结节,与表皮并不相连。其深染、基底样表现,因此即使低倍镜下也容易与大部分小汗腺的汗腺瘤相鉴别,后者多表现为淡染、透明样。真皮内的结节为形态温和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呈巢状及小梁状排列;细胞巢和小梁周边细胞核较小、深染,中央的细胞核较大,空泡状、淡染。

删繁就简学习皮肤附属器肿瘤(四) 

图7. 小汗腺螺旋腺瘤。其实小汗腺螺旋腺瘤和圆柱瘤均有两种细胞类型,即细胞巢周边较小的基底样细胞,和中央较大、染色质开放的卵圆形细胞。小汗腺螺旋腺瘤中常混有淋巴细胞。 

小汗腺螺旋腺瘤中可有轻度非典型或核分裂,也会有汗腺导管,偶见小囊形成;导管腔内可见粉染嗜酸性物。周边间质内可见显著基底膜样物。一般伴大量扩张的血管,并可因此而致周边间质水肿,加之显著囊性变、水肿的间质压迫瘤细胞呈条索状。条索状或巢状瘤细胞周边散在淋巴细胞,这是一个有用的诊断线索。 

小汗腺螺旋腺瘤有时与Brooke-Spiegler综合征(CYLD基因突变所致)有关,或为家族性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大部分为散发性病变。

B. 圆柱瘤

圆柱瘤临床表现为红色结节,有时伴疼痛。大部分均发生于头颈部,最常见于头皮。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多与综合征相关。 

组织学上,圆柱瘤为真皮内深染的基底样细胞呈地图状、微结节样,与表皮不相连。微小结节相互之间形成七巧板样分布。低倍镜下一般并无小汗腺螺旋腺瘤中病变境界;但高倍镜下每一细胞巢的表现与小汗腺螺旋腺瘤非常相似,均为前述两种形态温和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可见小导管。可以出现轻度异型性或核分裂。圆柱瘤中的基底膜样物质数量较多,可在细胞巢周围呈厚厚的一层粉染物,也可在细胞巢内表现为小球状粉染物。 

以往头颈部多发圆柱瘤的病例被称之为“头巾瘤”综合征,目前认为这是CYLD基因胚系突变所致Brooke-Spiegler综合征的亚型之一。

C. 小汗腺螺旋腺癌(spiradenocarcinoma)及恶性圆柱瘤(malignant cylindroma)

这类肿瘤极为罕见,需在组织学明确为良性螺旋腺瘤或圆柱瘤的基础上、找到显著恶性的癌的成分方可诊断相应的癌。

未完待续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Fulton EH, Kaley JR, Gardner JM.Skin Adnexal Tumors in Plain Language: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General Surgical Pathologist[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19.

DOI:10.5858/arpa.2018-0189-RA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