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读文献,学病理-丛状纤维黏液瘤(一)

强子 华夏病理 12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引言

作为病理医师,“常见病常诊断,少见病少诊断”;但是,作为基层病理人来说,我觉得日常工作中最难的是“判断这个病例属于常见病、还是少见病”,或者说最难的是准确判断“这个病是否属于我能搞定的”!我相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阅读经典文献。

 

丛状纤维黏液瘤(plexiform fibromyxoma)为胃部的罕见间叶性肿瘤,其最初报道是2007年日本的专家Takahashi等人发表的,当时称为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这一良性间叶性肿瘤一般病变中央位于胃壁,以多结节状生长、黏液样至纤维性间质并伴显著毛细血管为特征。

 

密歇根大学病理专家Szczepanski等人曾在《Arch Pathol Lab Med》杂志发表综述,详尽介绍了这一病种的临床、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特征,并简单介绍了其鉴别诊断相关问题。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临床特征

作为良性间叶性肿瘤,丛状纤维黏液瘤切除后的预后极好。临床上,该肿瘤患者年龄分布宽泛,男女性别大致均等。该肿瘤大小不一,从1.9cm到15cm均有报道,平均5.5cm。大部分病例发生于胃部,一般位于胃窦、幽门,但也可侵入十二指肠。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为胃部流出道梗阻表现,如腹痛、腹胀、体重减轻;也常见胃溃疡及胃出血表现。少见情况下,丛状纤维黏液瘤也可发生于胃肠道的其他部位,如结肠、胆囊、食管,更是增加了其诊断难度,鉴别诊断的考虑也需进一步拓宽。

 

组织学特征

组织学上,丛状纤维黏液瘤为多结节性壁内肿物。病变中心大部分位于固有肌层;不过,有些病例可能主要位于黏膜下、或侵入黏膜从而形成溃疡表现。也可形成浆膜结节,但这一表现并无预后意义。

 

丛状纤维黏液瘤在壁内呈丛状生长,伴多发性微小结节,结节内为形态温和的卵圆形至梭形细胞,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且细胞边界不清。细胞密度稀疏至中等量不一。肿瘤间质为黏液样至纤维黏液样,一般会有显著的毛细血管。肿瘤细胞核有轻度非典型,无显著核分裂。

读文献,学病理-丛状纤维黏液瘤(一)图1.(A)丛状纤维黏液瘤的特征性表现:胃固有肌层内多个小的浸润性结节。(B)结节具体为形态温和的卵圆形细胞构成,背景为黏液胶原性间质,伴显著程度不等的毛细血管。

读文献,学病理-丛状纤维黏液瘤(一)图2.丛状纤维黏液瘤的细胞学特征:染色质纤细,核仁不明显,胞质边界不清。

 

丛状纤维黏液瘤也可出现某些非典型特征,具体如结节较大,少数病例呈非丛状生长,表现为单个孤立性的较大结节。间质细胞数量可有一定变化,且细胞密度增加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其他更具侵袭性的肿瘤,如胃母细胞瘤。此外,表浅黏膜的内镜活检标本中也可能会漏掉关键组织学特征,仅为伴或不伴上方溃疡的黏液样间质。

 

免疫组化特征

免疫组化可用于丛状纤维黏液瘤的确诊,尤其是与其他更常见病种的鉴别诊断方面。丛状纤维黏液瘤的细胞一般阳性表达SMA,反应了其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该肿瘤一般不表达S100,可与神经鞘肿瘤鉴别;desmin一般为阴性,但偶见阳性,尤其局灶或散在阳性。此外,胃肠间质瘤标记CD117和DOG1在此肿瘤为阴性。GLI1的免疫组化检测或原位杂交检测可为阳性,详见后续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中所述。

读文献,学病理-丛状纤维黏液瘤(一)图3.丛状纤维黏液瘤,免疫组化SMA阳性。

 

分子特征

丛状纤维黏液瘤的分子特征其实是近些年才得以阐述。少数病例已证实有MALAT1::GLI1 基因融合,还有些有染色体 12q13区域(含GLI1基因位点)的多体性,另有少数病例会因基因或染色体缺失而出现PTCH1的失活。

 

GLI1和PTCH1为SH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部分。SHH配体结合于其受体Patched1的时候,这一通路活化,进而缓解对SMO的抑制,从而导致SMO蓄积、并激活GLI1转录因子、导致GLI1蛋白表达增加。因此,免疫组化中GLI1表达、或原位杂交结果阳性可用于伴GLI1改变间叶性肿瘤的诊断标记。肿瘤细胞阳性的时候,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结果表现为细胞核与胞质均有阳性着色。不过,GLI1的免疫组化对于丛状纤维瘤的诊断敏感性一般,且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都缺乏特异性。

 

S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SHH诱导的模式形成至关重要,能以组织特异性方式促进细胞增殖。如果成人期该通路异常活化,则可导致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虽然GLI1在相关肿瘤发生过程中的确切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但GLI1蛋白被认为对特定致癌靶基因具有重要调控功能。有鉴于此,SHH信号通路的功能异常也见于诸多GLI1蛋白过表达的其他肿瘤,如癌、给宿舍了、横纹肌肉瘤,这也体现了用这一辅助检查指标时必须结合形态学与临床情况的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丛状纤维黏液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伴多结节状生长、或伴黏液样至纤维黏液样间质的胃部间叶性肿瘤,具体请参阅表1。

 

表1.丛状纤维黏液瘤及相关鉴别诊断病种的临床病理特征概述

读文献,学病理-丛状纤维黏液瘤(一)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Szczepanski J, Westerhoff M, Schechter S. Plexiform Fibromyxoma. Arch Pathol Lab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 2025.

doi:10.5858/arpa.2024-0254-RA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