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

 华夏病理 6078 评论
[导读] 作者:病理小言

病史

会诊病例,女,55岁,阴道不规则流血5年。

大体检查

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标本:子宫大小17×15×10,宫颈和宫颈管结构不清,浆膜面查见凹凸不平的息肉样突起,面积为18×12cm。内膜厚0.1-0.3cm,宫腔内查见大量坏死及突起肿物,大小6.5×6×2cm,切开见坏死样物。肌壁厚5cm,多切面切开,肌壁呈弥漫性增厚,部分区域见坏死,部分区呈结节样改变,切面实性,质中偏软。双附件:略。

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选取宫腔内肿物和肌壁。宫腔内肿物表现为普通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壁间肿物表现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待石蜡制片和免疫组化必要时加做分子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1.腔内肿物冰冻切片:普通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100倍放大)。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2.肌壁肿物冰冻切片:小圆细胞恶性肿瘤(100倍放大)。

 

石蜡切片

宫腔内肿物石蜡切片的形态学与冰冻切片相似,表现为普通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壁肿物表现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单形性未分化癌)。肿瘤由大小相对均匀的、小到中等的、不粘附的细胞组成,成片排列,没有任何明显的巢状或小梁状结构,未见腺体形成。其形态学类似于淋巴瘤、浆细胞瘤、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或小细胞癌。核圆形,染色质凝缩,核分裂象丰富。可见地图样坏死,局灶呈黏液样间质。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图3.肌壁肿物石蜡切片:小圆细胞弥漫分布,无特异性结构。细胞形态相对一致,不粘附(400倍放大)

 

免疫组化

原单位免疫组化:宫腔内肿物肿瘤细胞呈p16(斑驳+),Vimentin(部分+),ER(-),PR(-),HER2(0),p53(+,野生型),Ki67(+,30%),错配修复蛋白缺失(MLH1+,PMS2+,MSH2-,MSH6-)。肌壁肿物肿瘤细胞呈CK(局灶+),CAM5.2(局灶+),EMA(-),Vimentin(大部分+),CD45(-),Ki67(+,90%)。我单位进一步免疫组化显示:宫腔内肿物肿瘤细胞呈错配修复蛋白缺失(MLH1+,PMS2+,MSH2-,MSH6-)。肌壁肿物肿瘤细胞呈CK(局灶+),Vimentin(大部分+),Ki67(+,90%),p53(+,突变型),p16(弥漫+),p40(-)。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图4.肌壁肿物免疫组化:广谱CK呈斑片状弱阳性(20倍放大)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图5.肌壁肿物免疫组化:广谱CK呈局灶阳性(400倍放大)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图6.肌壁肿物免疫组化:少数肿瘤细胞呈Vimentin阳性(400倍放大)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图7.肌壁肿物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核呈MSH2阴性,背景间质细胞核阳性(200倍放大)

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图8.肌壁肿物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核呈MSH6阴性,背景间质细胞核阳性(400倍放大)

 

病理诊断

子宫:子宫内膜去分化癌,伴错配修复蛋白缺失。

注:子宫内膜肿瘤含有分化癌和未分化癌两种形态学成分。分化癌表现为FIGO 2级子宫内膜样癌,去分化癌表现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伴CK局灶阳性。其余免疫组化:略(如上文)。

本例重复检测均显示MSH2和MSH6联合缺失,这是林奇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建议:(1)进行遗传学检测/遗传学咨询(如MSH2基因测序、MLPA检测或癌症易感基因检测的扩大套餐)。(2)若确诊林奇综合征:患者需定期筛查结直肠癌、胃癌等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家族成员需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3):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检测: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常导致MSI-H,可能对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敏感。

其余诊断内容参见原单位病理报告。

 

——未完待续——

后续讨论:

1、子宫内膜去分化癌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2、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解读与建议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