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 鼻腔鼻窦处独有的梭形细胞肿瘤(一)

强子 华夏病理 5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引言

由于鼻腔鼻窦血管纤维瘤(sinonasal tract angiofibroma,STA)、鼻腔鼻窦处球周皮细胞瘤(glomangiopericytoma,GPC)、鼻腔鼻窦双表型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在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甚至分子特征方面存在某些独特之处,因此一定程度上将这类病种视为鼻腔鼻窦处独有的梭形细胞肿瘤。

 

作为《Surg Pathol Clin》杂志鼻腔鼻窦处病理综述的一部分,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病理专家Perez等人对这组病种做了详细综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鼻腔鼻窦血管纤维瘤

鼻腔鼻窦血管纤维瘤(sinonasal tract angiofibroma,STA)为罕见的良性、但有局灶侵袭性的梭形细胞肿瘤,几乎仅见于9-26岁的年轻男性。虽然该肿瘤曾经被称为“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但也有超过26岁男性的罕见病例报道(即不仅发生于青少年),且绝大部分病变起源于鼻腔顶部的后外侧壁(并非总是发生于鼻咽部)。极少数发生于女性的病例可见于激素失衡个体(如睾丸女性化或绝经期)或妊娠期患者,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此类病变很可能由雄激素和/或类雄激素的物质驱动。

 

STA患者一般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及鼻腔鼻窦/鼻咽部肿块的三联征;若未及时治疗,后期可进一步出现面部畸形、耳聋及复视。对于这类高度富于血管的肿瘤来说,不要尝试进行活检,因为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有研究表明,STA可能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综合征存在关联,也有作者称FAP综合征患者发生STA的风险更高。不过,虽然STA病变中的主要分子事件之一与CTNNB1异常有关,但这些都是在没有APC异常的情况下。

 

虽然STA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有一定复发率,具体报道不一,比如4-6%、甚至高达24-25%。该肿瘤的预后一般与肿瘤范围(是否侵犯颅内)及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密切相关。文献中偶见极为罕见的病例报道,具体如出现恶性转化(多与放疗相关)、或肿瘤自发性消退。

 

影像学上,STA的特征为生长缓慢、病变位于中央的软组织性、局部破坏性肿物。该病变可导致上颌窦后壁前凸,在头颅侧位X线片或横断面影像中呈现时,称为Holman-Miller征。不过,STA中翼板受侵蚀较为常见。血管造影检查具有诊断价值,可显示高度富于血管的病变。目前存在多种临床及影像学分期系统,旨在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  鼻腔鼻窦处独有的梭形细胞肿瘤(一)图1.STA影像学特征。侧位(A)及轴位(B)视图,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物充填鼻腔,并累及骨性结构(白色箭头所示)。

 

病理科收到的STA标本一般是内镜下手术后的碎片状组织,且肿瘤组织碎片形态受其所占据的鼻腔鼻窦、鼻咽腔道空间的影响,外观呈黄褐色至局灶黑色,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实性至有弹性表现不等。大体难以查见血管腔隙。

 

组织学上,STA的血管构型极具特征性:大小不一的血管腔隙,常为薄壁,从裂隙样至扩张不等,分布于形态温和、饱满的成纤维细胞型细胞构成的富于细胞的纤维性间质中。可能会有个别体积大的星型细胞。血管腔隙可呈现隐约的鹿角样轮廓,偶见管壁局灶性呈“垫子样”增厚。梭形间质细胞并无细胞学非典型,也无显著核分裂。常见肥大细胞。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  鼻腔鼻窦处独有的梭形细胞肿瘤(一)图2.鼻腔鼻窦血管纤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图D中标识为肥大细胞。

 

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致,几乎所有STA病例中均稳定呈现其典型免疫组化特征:内皮成分表达常规内皮标记(CD31、ERG、CD34),SMA和MSA(HHF-35)则显示出血管壁内的平滑肌细胞。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厚度不一,裂隙样管腔中为薄薄的一层,较大的血管腔则会有厚度不等的区域,因此形成前述的“垫子样”特征。H-caldesmon和desmin一般在血管壁外侧的平滑肌细胞阳性。

 

间质梭形细胞不表达平滑肌标记(如SMA),偶见大的星型间质细胞阳性表达XIIIa因子。做了β-catenin检测的病例中,间质细胞均出现该标记在细胞核的异常表达,内皮细胞可作为细胞核阳性的阴性内对照。虽然做了AR检测的病例大部分都为细胞核阳性表达,但也有部分病例为PR和ER阳性,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学  鼻腔鼻窦处独有的梭形细胞肿瘤(一)图3.鼻腔鼻窦血管纤维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左)β-catenin在细胞核内蓄积,病变中的血管仍为正常着色;(右)AR细胞核阳性。

 

鉴于STA的临床病理特征独特,因此其鉴别诊断考虑并不多,但应注意鉴别静脉血管畸形、鼻腔鼻窦的血管平滑肌瘤。鼻腔鼻窦处的血管平滑肌瘤有显著平滑肌性间质成分,且常有灶性成熟脂肪组织,类似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鼻腔鼻窦处的球周皮细胞瘤组织学特征独特,且临床表现不同,因此即使出现β-catenin的异常细胞核着色,鉴别诊断也并不困难。

 

如前所述,STA中常见β-catenin的细胞核异常着色,其实是因为该病的主要分子异常涉及Wnt信号通路、导致CTNNB1异常活化,最常见的是突变,但也可有其他类型的异常,如内部片段缺失、扩增。散发性STA病变中未见APC的突变,但有一项研究称查见了累及这一位点的拷贝数异常。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Perez AN, Prieto Granada CN. Spindle Cell Neoplasms Unique to the Sinonasal Tract. Surg Pathol Clin. 2024;17(4):683-693.

doi:10.1016/j.path.2024.07.009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