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鼻腔鼻窦及颅底DEK::AFF2融合的癌(一)

强子 华夏病理 7271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引言

随着临床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些经典病种中又有了新发现,比如鼻腔鼻窦及颅底的鳞状细胞癌中,目前发现部分病例存在DEK::AFF2融合,且这组病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为《Surg Pathol Clin》杂志鼻腔鼻窦处病理综述的一部分,中国台湾病理专家Rivera等人就这一新病种做了详细综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简介

鼻腔鼻窦处的癌其实并不多见,在头颈部癌中的占比仅为3%至5%,其年度发病率不足1例/十万人。就是这一并不多见的瘤种中,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又从非角化型鳞癌中分出了一个新的病种-DEK::AFF2融合的癌。对公开可用的RNA测序数据库进行的研究发现,连续28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和鳞状细胞癌中,10.7%(n=3)为这一病种。近期一项针对20年间复发性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该病种的检出率为4.7%(2/43)。

 

文献中第一次报道这一病种,是在一例无法手术切除、且有肺转移的颅底鳞状细胞癌中发现有DEK::AFF2融合,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的疗效极好。虽然该病例PD-L1阴性,且浸润的免疫细胞少、突变符合低,但进一步检查发现嵌合蛋白 DEK::AFF2 作为新抗原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此后又有了在颞骨、中耳、鼻腔鼻窦处的相关病例报道,且均发现有显著特性特征,即基底样至不成熟移行细胞样非角化型鳞癌、并有广泛局部病变及淋巴结转移。

 

后来有研究首次发现,此前诊断为伴或不伴高级别异型增生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发生于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癌、非角化型鳞癌、所谓“低级别乳头状施耐德癌”等的7个病例中,病变形态貌似温和、类似良性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但却有特征性的DEK::AFF2融合。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也发现,部分诊断为低级别乳头状施耐德癌的病例也是具有DEK::AFF2融合的癌。此外,这些病例都没有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相关的分子驱动事件,具体如EGFR突变、KRAS突变、高危型HPV感染等。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该组肿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甚至淋巴结转移灶的细胞学特点等都已有相关文献报道。不过,如前所述,该肿瘤仍属罕见病种:按照本文原作者所述,文献中总计仅有三十余例报道!因此,对该肿瘤进行全面综述,帮助大家了解其重要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还是很有必要的。

 

临床表现

文献中报道的31例鼻腔鼻窦和颅底处DEK::AFF2融合的癌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剩余1例未报告性别。患者年龄18-79岁不等,年龄中位数58岁。大部分累及鼻腔(n=23),其中少见情况下可出现于后中鼻甲(n=5);其他受累部位还有鼻咽部(n=6)、颅底(n=5)、鼻旁窦(n=5)、中耳(n=4)、眼眶(n=2)、颞骨(n=2)、泪囊(n=2)。有12例初诊即表现为多部位受累、

 

文献中该肿瘤大小1.8cm至7.0cm不等,中位数为4.6cm。9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初诊即有转移,4例为复发时表现。3例首诊即表现为无法手术的广泛病变,1例表现为原发灶未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上,除报告为查见软组织肿物外,并无其他独特之处。需要说明的是,该肿瘤除了发生于头颈部外,文献中已有一例26岁女性、肺部原发、病灶达5.2cm的DEK::AFF2融合癌的报道:该肿瘤以支气管为中心生长,且同时表达p40和TTF-1,提示其细胞来源可能是呼吸道上皮的基底细胞。

 

组织学特征

DEK::AFF2融合的癌形态学可表现为三种独特亚型:有文献报道称,64.7%的病例(11/17)为低级别乳头状施耐德癌,29.4%的病例(5/17)为高级别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5.9%的病例(1/17)为腺鳞癌。

 

具体来说,最常见的低级别乳头状施耐德癌总是会表现为伴细长与宽大乳头状凸起的外生性及内生性生长,与深部吻合状的小叶或复杂的上皮细胞梁混杂在一起,形成迷宫样或迂曲交织的表现。瘤细胞基本形态单一,这也是基因融合相关肿瘤的特征,具体呈基底样至鳞状-移行细胞样,基底侧隐约有栅栏状表现,且可貌似形态温和,细胞核圆形、均一,核仁不明显,胞质稀少、嗜酸性。文献中报道的病例大部分都为非浸润性生长,仅见上皮组织呈平滑的、宽基底样陷入间质。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鼻腔鼻窦及颅底DEK::AFF2融合的癌(一)1.DEK::AFF2融合癌的形态学表现:图示低级别乳头状施耐德癌的形态,图中主要为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并无明确间质浸润的证据;深部及宽大基底部的肿瘤呈分叶状,细胞形态温和、单一。

 

与前述形态学不同,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者则细胞形态具有显著恶性特征、但仍保持单一表现,细胞核增大、空泡状,有显著核仁,胞质中等量,嗜酸性,可见程度不等的肿瘤性坏死。这些特征、加之偶见边界不规则、或广泛浸润性肿瘤巢,则类似经典的非角化型或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罕见的腺鳞癌型则表现为纤毛细胞形成的腺体、非纤毛细胞形成的腺体并伴杯状细胞样黏液细胞、或簇状黏液细胞,并有非角化型鳞癌成分。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鼻腔鼻窦及颅底DEK::AFF2融合的癌(一)2.DEK::AFF2融合癌的形态学表现:图示高级别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表现为内翻性缎带样细胞巢,伴显著浸润及肿瘤坏死;瘤细胞形态单一,但有高级别特征,核增大、染色质空泡状,且有显著核仁。

小部位,大问题-鼻腔鼻窦处病理集中--鼻腔鼻窦及颅底DEK::AFF2融合的癌(一)3.DEK::AFF2融合癌的形态学表现:图示腺鳞癌,图中主要为非角化型鳞癌、局灶伴腺体形成;可见簇状的杯状细胞样黏液细胞。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Rivera JP, Kuo YJ, Hang JF. DEK::AFF2 Carcinoma of the Sinonasal Tract and Skull B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Surg Pathol Clin. 2024;17(4):587-597.

doi:10.1016/j.path.2024.07.008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