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华夏病理 9 评论
[导读] 作者:赵东晖


病史:

患者,女,42岁,发现左侧扁桃体肿物2年,进行性增大4月余平素无不适,一直未予治疗。

影像检查:

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左侧扁桃体区见一不规则肿块影,大小约28mm×36mm×28mm,密度欠均匀, 边界欠清,内见低密度区。左侧咽旁间隙变窄、消失,口咽稍右偏移。诊断:左扁桃体区占位,性质待定

病理检查:

大体:

组织一块,大小4.8×4×3.5cm,切面灰白、灰红,质韧、实性,挤压小块扁桃体组织上。

HE:

扁桃体组织内见瘤组织,排列呈巢片状、不规则状、梁状、少量筛状及小灶状,局部囊性变,细胞核卵圆形及皱缩见个别核分裂,胞质透明及染,浸润性生长,伴间质明显玻璃样变促结缔组织增生黏液样变

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瘤组织在鳞状上皮下,浸润性生长

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间质黏液变性,呈假筛状结构

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细胞核圆形至卵圆形,挖空样皱缩感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隐约可见小核仁见核分裂象

IHC结果:

AE1/AE3、CK5/6、p40、p63CK7、Vimentin均弥漫强+),p16(斑驳+),EMA(弱+),p53(散在弱+,野生型表达),Calponin、SMA、S-100、CD117均(-),Ki67(约5%+)。

特殊染色结果:透明细胞PAS(+),AB及黏液卡红染色均-)。

扁桃体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一例 

特殊染色:透明细胞PAS(+)

病理诊断:

(左侧扁桃体)符合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建议加做FISH检测行EWSR1基因断裂情况进一步协助诊断。

讨论:

概述:

涎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hyalinizing clear cell carcinoma,HCCC)是好发于口腔内小涎腺的少见肿瘤,最常见于腭、舌根、颊黏膜、口底,生物学低度恶性。

曾被命名为透明细胞腺癌、透明细胞癌(非特指性)和透明细胞癌。

2022年第5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又将其重新命名为HCCC。

该肿瘤以前被称为下列肿瘤的单形性变异型或与其混淆:即上皮-肌上皮癌、黏液蛋白缺失的黏液表皮样癌和肌上皮癌。因为缺乏明显的鳞状、黏液和肌上皮分化,该肿瘤成为独立的疾病实体。后来研究发现,该疾病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EWSR1-ATF1基因融合,而在其他任何类型的涎腺肿瘤中目前都没有发现这种分子改变,进一步支持其为独立的疾病实体。

该肿瘤典型形态学特点是:透明细胞增生伴显著玻璃样变性的间质反应。

由于罕见,该肿瘤不为病理科医师和临床医师所熟知,且许多其他类型原发和转移性涎腺肿瘤常见透明细胞成分,因而误诊时有发生。

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发病率低,约占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1%。患者年龄范围1-86岁,平均54岁,女性较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1.4。约90%的病例发生于小唾液腺,其中以舌根和腭部最多见。大唾液腺仅占10%,以腮腺多见,下颌下腺也可发生。

2.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可伴有黏膜溃疡较少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病程1个月至15年不等肿瘤固定不活动。

3.治疗及预后 手术切除。约20%-25%的病例就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一般无复发和转移,预后良好。

病理特征:

1.大体特征:肿瘤通常在3cm以下,界限不清,常无明显包膜,浸润性生长。剖面为实性,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2.镜下特征:肿瘤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瘤细胞主要为胞质透明的多边形细胞。细胞核圆形或多边形,核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位,核仁常不明显。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AS染色阳性,可被淀粉酶消化,黏液卡红染色通常为阴性,证实肿瘤胞质内含有糖原。部分病例中少数细胞呈浅嗜伊红或嗜双色性胞质,多见于肿瘤周边。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部分细胞有中等程度胞核异型性。有时肿瘤可出现明显的鳞状分化甚至黏液细胞分化。导管罕见或缺乏,可见囊性变。大多数病例肿瘤间质致密胶原化,有时出现黏液变性,部分病例间质表现为互相连接的纤细纤维间隔,内含薄壁血管,成纤维细胞丰富,胶原纤维疏松肿瘤无包膜,侵袭性较强,常浸润周围的黏膜、腺体和肌肉组织,可见神经周浸润,但一般无血管浸润。

免疫组化:

瘤细胞表达AE1/AE3、CK7、CK5、CK6、CK14、CK8/18、CK19等,CK20阴性,p63呈弥漫阳性,vimentin 常呈阴性,但部分病例可阳性。部分病例EMA阳性,肌上皮标记物如S-100、SMA、calponin 阴性。

有学者发现口咽部的涎腺HCCC P16阳性,阳性率为5%-80%,但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高危型HPV均为阴性,病毒感染与否及其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子病理:

HCCC具有EWSR1基因相关易位,并进一步证实EWSR1和ATF1基因融合。有报道分别发生于舌根、肺和鼻咽的3例呈显著黏液分化的HCCC具有EWSR1-CREM基因融合。

鉴别诊断:

1.黏液表皮样癌:这是最容易与HCCC相混淆的肿瘤,特别当其仅由透明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时,此时黏液表皮样癌中的中间型细胞与HCCC中的嗜酸性细胞很相似,而且高达50%的HCCC病例中会出现局灶性黏液分化,特别是在疑难病例或者小活检标本中,仅靠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不易区分,需行EWSR1和(或)MAML2基因易位检测辅助诊断。

2.肌上皮癌:透明细胞型肌上皮癌与HCCC形态相似,仅凭形态鉴别较为困难,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提供较大帮助,因为HCCC通常不表达S-100、Calponin、SMA等肌上皮相关标志物。

3.伴有透明细胞样特点的涎腺鳞状细胞癌:涎腺鳞状细胞癌罕见,多数情况下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大小不一、不规则,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如角化、间桥等鳞癌特点,或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移行至鳞癌的形态改变。

4.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到涎腺或头面部偶有发生。就形态而言,肾透明细胞癌的癌巢之间有丰富的充满红细胞的毛细血管网,这在涎腺HCCC几乎不可见。此外,肾透明细胞癌几乎不表达P63、CK5/6,其他肾癌标志物染色也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治疗与预后:

涎腺HCCC患者初诊时多为局限性病灶,部分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极少数发生远处转移。患者5、10和20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1.3%、69.6%和55.3%。病变局限且仅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10年DSS可分别达96.4%和86.3%。单一手术治疗、手术联合放疗、单一放疗的10年DSS分别86.3%、57.6%和18.8%。

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手术切除可能也是目前最为合适的治疗方式。

要避免误诊,以防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和加重心理负担。

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好。

诊断体会:

1.本例罕见,最初考虑是黏液表皮样癌及鳞状细胞癌,标本全部取材,均未见黏液细胞及角化细胞,所以产生疑问,接下来是考虑鳞癌,但是表面鳞状上皮完好,并无与间质内肿瘤组织相延续,而且Ki-67很低,还是不支持。在诊断之际,临床医生曾电话我们加做P16免疫组化,我当时有些疑惑,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清楚与HPV感染的关系?免疫结果出来,P16确实斑驳阳性表达,复片确实看到大量透明细胞,部分细胞似“挖空样”,加上间质玻璃样变明显,与同事反复讨论,最终确定该诊断。

2.查阅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PSGTs),通常起源于气管、支气管腺黏膜下的上皮,典型表现为腔内病变,很少发生在外周肺实质。2021年WHO胸部肿瘤分类列出了6种PSGTs亚型,其中提到玻璃样透明细胞癌(HCCC),形态与本例完全一致,顺便深入对比学习。

3.遗憾的是患者经济条件一般,没有来得及加做分子病理检测,已经出院,但形态典型,诊断无异议。

参考文章及书籍:

1.张岩,王正,陈彤箴,等.涎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8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2):168-173.

2.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口腔颌面部疾病,第1版,主编:李铁军,副主编:陈新明,陈小华,人民卫生出版社.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