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病理科 高国强 杨江辉
病理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权威性无可替代。但对患者而言,等待病理报告的时光,就像头上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仿佛站在命运的分岔口,满心都是对报告内容的不确定,不知道即将迎来的,是驱散阴霾的希望之光,还是更为沉重的打击。在这种巨大的未知面前,不安和恐惧如同汹涌的暗流,无情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精神上饱受折磨。
在病理科窗口工作的这段日子,我宛如置身于一个观察人生百态的瞭望台,每天都会目睹各种各样的场景。大量患者或家属带着焦虑、恐惧与迷茫等复杂情绪来到窗口,这些情绪相互交织,形成一股无形的漩涡。如何帮助他们在这股情绪漩涡中保持理性和平和,成为了我工作的核心内容。
洞察情绪:深挖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更像是我们内心需求的直观体现。患者和家属所表现出的焦虑,根源在于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疾病不确定性的深深担忧。这种担忧常常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往最坏的方向联想,进而陷入过度恐慌。这种消极情绪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干扰。
面对情绪激动甚至行为有些失态的患者,我首先会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因为我明白,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内心焦虑的一种宣泄。这时,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让患者和家属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有的患者情绪激动,双手紧紧扒着窗口,坚决不让关闭;有的患者在得知恶性诊断结果后,瞬间情绪崩溃,泣不成声;有的患者获知诊断为良性,激动得非要下跪致谢。这些极端的反应,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从专业角度进行解释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情绪层面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与安抚。
引导情绪:积极传递希望与理性
在充分理解和接纳患者情绪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沟通技巧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应对病情。情绪管理的核心,在于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我们既要让他们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又要让他们看到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无限希望,从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
患者常常会对医院的规章制度提出质疑。比如,有的患者会问:“我自己的标本为什么不能带走?”还有患者质疑:“会诊给了你们报告,这不就相当于给了参考答案吗?”面对这些疑问,我们绝不能照本宣科,生硬地传达规定,而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深入剖析每项规则背后的缘由,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解释清楚,真正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不少患者在经历了最初的焦虑与迷茫后,向我们递来了感谢信,对我们的耐心和专业表达由衷的感谢。这些饱含深情的信件,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基因检测热潮:新希望与新挑战
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它就像一把极其精准的手术刀,能够穿透疾病的表面现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为癌症的靶向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提供关键信息,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这项技术的广泛普及,也让许多患者和家属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焦虑之中。他们一方面对检测结果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渴望从中找到治愈疾病的“金钥匙”;另一方面,又对检测过程、费用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充满担忧。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这不仅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也给病理窗口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检测结果,让他们明白基因检测并非治愈疾病的万能方法,既不能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必过度焦虑或绝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病理窗口这个看似狭小的舞台上,我们每天都在见证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深切感受患者和家属的喜怒哀乐,同时也目睹了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心态,不仅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更要在他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未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无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同理心,用温暖和专业化解患者的焦虑,就一定能在疾病与希望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每一位患者都能真切感受到病理的“温度”。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