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游乐园 华夏病理 1024 评论

病史:患者男性,60岁。4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腹胀,伴腹部隐痛、嗳气,伴大便次数异常,时而解暗褐色大便3-4次/日,时而1-2次/日,便后腹胀、腹痛缓解不理想,腹痛无明显周期性、节律性,未做特殊处理。1周前,患者感腹胀较前加重,餐后早饱,嗳气明显。

肠镜检查距肛50cm见约1.5cm环1/3中新生物,表面腺管不规则及消失,质硬距肛37cm见约1.5cm环半周扁平新生物,表面腺管不规则及消失,质韧

病理诊断:(降结肠、降乙交界)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56、CD3、CD7、CD8、CD43、GranB阳性,CD4、CD5、CD20、PAX-5阴性。

讨论

背景

2008年WHO将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分为I型和Ⅱ型。其中I型又称经典型,与乳糜泻相关,多见于北欧地区,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大部分病例呈现的是大细胞或间变细胞特征,肿瘤旁黏膜常伴有肠病改变,包括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等改变。II型,缺乏与乳糜泻相关的证据,多见于亚洲国家,肿瘤细胞形态相对单一,没有炎症背景。随着对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认识的增加,2016年WHO分类基于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特征,认为其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命名为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

临床特点:好发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1岁(范围23~89岁),男女比2∶1,中位生存时间7-8个月,预后差。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肠梗阻/肠穿孔、体重减轻。发病部位以小肠多见,主要为空、回肠,但可累及整个肠道。部分患者偶可发生于结肠及胃组织,可累及肠系膜结节或其他较远的组织器官,如肝、脾、肺、骨或皮肤。

病理学特征:镜下肿瘤性淋巴细胞小至中等大小,细胞形态较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圆形,胞质丰富淡染,并有明显亲上皮性,常在邻近黏膜内弥漫性浸润,晚期病变累及肠道全层,常缺乏明显的炎症反应。

免疫表型: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CD3、CD7、CD8、CD56、TIA、GranB,不表达CD4、CD5、PAX-5,极少数病例表达CD20,EBER阴性。

分子遗传学:(1)TCR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2)多基因频繁激活突变:STAT5B、JAK3、JAK1、SETD2、BRAF、KRAS、NRAS。

鉴别诊断: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炎症性肠病等。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1.肿瘤细胞弥漫全层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2.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小-中等大小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3.免疫组化CD3(+)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4.免疫组化CD7(+)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5.免疫组化CD43(+)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6.免疫组化CD56(+)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7.免疫组化Gran B(+)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 

图8.免疫组化Ki-67高表达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