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四)

强子 华夏病理 3529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治疗过的GIST可导致诊断困难

最近二十余年里,GIST的治疗已经因KIT突变的发现及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而出现了变化。具体治疗选择取决于风险分层和基因分型。对于可完全切除的GIST来说,主要治疗方案是完整的(en bloc)手术切除达切缘阴性;局部进展性及转移性病变则进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联合手术切除,可以辅助应用(即术后),也可以新辅助应用(即术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KIT/PDGFRA野生型GIST无效(如SDH缺陷型GIST、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的GIST)。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的GIST对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效果差,需更大剂量、或使用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此类似,PDGFRA突变型GIST对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用于肉瘤的经典化疗方案对于GIST无效。放疗一般仅用于姑息治疗。

 

伊马替尼是首个被批准用于GIST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kit和PDGFRA。该药物作为ATP结合域的竞争性抑制剂和无活性的kit结合阻止其转化为活性形式。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特异性驱动突变,疗效最好者见于KIT中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原发耐药的特点是开始治疗后3-6个月内疾病出现进展;继发耐药则是治疗有效后出现进展,可能是继发KIT突变或继发PDGFRA突变、过表达/扩增、绕过失活kit的其他通路。耐药患者有时可通过应用新型制剂而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具体如舒尼替尼(Sunitinib)、瑞戈非尼(Regorafenib)、瑞普替尼(Repretinib)、阿法替尼(Avapritinib)。

 

伊马替尼治疗过的GIST组织学变化显著。最初的反应可能有:肿瘤细胞数量减少,增殖指数降低,黏液样退行性变,囊腔形成,间质玻璃样变,坏死。不过,即使疗效显著的肿瘤也会有小灶的肿瘤细胞存在。免疫组化Ki-67、kit、DOG-1有助于检出这些细胞。病变进展则可表现为核分裂活性升高、细胞核有多形性、表型的转变、kit持续表达。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四)图11.治疗过的GIST。(A)图中右侧的仍可见显著肿瘤成分;而左侧则为硬化性表现;(B)图中部分几乎完全坏死/硬化,这一表现可见于肝转移的情况下;仅可见极少数细胞;(C)可见肿瘤细胞与无肿瘤细胞区域的交界非常清晰;(D)图示有肿瘤细胞的区域。

有纳入35例伊马替尼治疗的KIT突变GIST的研究中,发现3例出现了梭形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假乳头状上皮样生长的情况。这3个病例都不表达kit;有1例弥漫强阳性表达desmin而最初的标本完全不表达desmin。

 

转分化是指一种类型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去分化则是指一种独特类型的细胞退化为无特殊的、或干细胞样的状态。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发生于GIST,可以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所致,也可以是自发出现;去分化的情况罕见。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四)图12.去分化的GIST。图中左侧区域为典型GIST,具体为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而右侧则为怪异的、上皮样、多形性细胞。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四)图13.去分化的GIST,为图10中多形性成分的高倍观。

 

有人研究了8例去分化GIST病例,3例为伊马替尼耐药相关的去分化成分,其余5例为自发发生去分化。去分化成分呈间变性形态,部分病例不表达kit。长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过程中,也有转分化为横纹肌肉瘤表型的报道,提示可能为耐药机制之一。需注意鉴别诊断去分化脂肪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其他多形性肉瘤。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的GIST出现少见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时,可导致诊断困难。有时候病理医师难以获得精准的治疗史相关信息。联合检测kit和DOG-1,必要时加做分子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全文完——

往期回顾: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一)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二)

读文献,学病理-GIST的亚型及相应诊断陷阱(三)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