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罗遍野
1病史:男性,1岁,患儿出生时有贫血病史,本次因“发现全血细胞减少2+月,发热、咳嗽4天”入院。
2辅查:
上腹部CT平扫(图1):胰头及体位部稍增粗并见片状弱强化区,边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密度未见异常。
上腹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_上腹部MRI平扫+增强(图2):上腹部MRI平扫+增强:肝脏、脾脏较大。胰腺头体尾部见多发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结节,较大者大小约23mm×25mm,增强扫描呈弱强化。上腹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胰腺结节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提示结节弥散受限。
3组织病理活检
3.1大体肉眼观(图3):
腹腔淋巴结:灰白组织13×10×2mm。
胰腺肿瘤:破碎灰黄,41×30×10mm,切面灰黄,实性质中,未见明确出血及坏死。
3.2镜下观(图4-图6):低倍镜下淋巴结组织中淋巴滤泡消失,可见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巢状。在胰腺组织中,胰腺分叶状结构不明显,胰腺的外分泌部腺泡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向胰腺间质及腺泡细胞浸润性生长;中倍镜下,增生的单个核淋巴样细胞,细胞排列松散,弥散一致,部分排列成线样、列兵样,可见纤细纤维间隔。细胞中等偏大,核仁不清楚,核呈原形至折叠核,染色质细腻,可见散在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核分裂象。部分细胞呈髓母细胞,胞质稀少,核圆形,可见小核仁,部分细胞呈髓单核或单核母细胞样,局部纤维组织增生。
3.3免疫组化(图7-图10):
(1)在胰腺,肿瘤细胞CD117(++),CD34(++),MPO(+),Ki-67(约60%+),CD20(-),CD3(-)。
(2)在(腹腔)淋巴结,肿瘤细胞LCA(+++),CD117(+),CD34(+),MHA(散在或灶状+),MPO(+),CD56(散在+/-),Ki-67(约50%+),CK(-),CD20(-),CD235a(-),CD3(-),E-cadherin(-),TdT(-);散在巨核细胞CD61(+),残存淋巴滤泡树突网CD21(+)。
病理诊断:(腹腔)淋巴结、胰腺髓系肉瘤。
讨论
1背景: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又称髓外髓系肿瘤、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是由未成熟髓细胞组成的、发生于髓外组织的一种实体瘤,好发于淋巴结、骨、骨膜、软组织和皮肤等,胃肠道、眼眶、脑膜等部位少见。
2. 胰腺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2.1临床特点
胰腺MS发病年龄平均为48岁(2~81岁),症状体征与白血病出现的早晚及肿块部位有关,在胰腺主要位于胰头部,常表现为厌油、恶心、上腹部疼痛、黄疸、右上 腹肿块、肠道出血等。
2.2影像学
胰腺孤立性髓系肉瘤病灶超声或CT检查可表现为低回声或低密度肿块影,无强化,并随病灶进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2.3病理学特征
肉眼观:胰腺MS由于瘤细胞含有髓过氧化酶肿瘤,大体上常呈浅绿色,周界清楚,但无包膜,实质性,鱼肉样,质地细腻。
镜下观:
胰腺MS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破坏原有组织结构,浸润性生长,有的瘤细胞可呈单行列兵式竹节样排列。最常见的MS类型为粒细胞肉瘤,由原始粒细胞、粒系前体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构成。可见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中等大小或中等偏大,染色质细腻,呈原始细胞表现,可见小核仁。成片的单个核细胞,细胞排列松散,弥散一致,部分排列成线样、列兵样,可见纤细纤维间隔。细胞中等偏大,核仁不清楚,核呈原形至折叠核,染色质细腻,可见散在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核分裂象。部分细胞呈髓母细胞,胞质稀少,核圆形,可见小核仁,部分细胞呈髓单核或单核母细胞样,局部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病例可见坏死。
免疫表型: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LCA)、MPO、CD117、CD34、CD43、CD10、溶菌酶、CD68、CD99。有报道,髓系肉瘤可表达B细胞标志物、TdT、CD123、CD4、CD30,可能给诊断带来困难。约20%的病例可表达CD56,少数病例可表达CD123、CD303,16%的病例可表达NPM1。
分子遗传学:约55%的髓系肉瘤病例可检测到染色体缺失。包括第7、16号染色体单体,第4、8、11号染色体三体、KMT2A重排、inv(16)、第16号染色体单体、16q、5q或20q丢失。3. 鉴别诊断
胰腺MS主要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
(1)胰腺低分化腺癌:髓系肉瘤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排列呈巢片状或单排(印第安列兵样结构),后者可类似于低分化腺癌。髓系肉瘤中残存的胰腺结构保留,而低分化腺癌是有失粘附的细胞组成的,通常以散在的或单排、线性方式浸润间质,免疫组织化学CK、LCA等可进行。
(2)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原始,染色质细腻,形态学不易与髓系肉瘤区分。但免疫组织化学表达B或T细胞标志物及TdT,不表达MPO,有助于鉴别。
(3)淋巴瘤:DLBCL及Burkitt淋巴瘤等应与髓系肉瘤鉴别。髓系肉瘤可见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但并非所有病例均可见到,尤其是在分化不成熟的肿瘤及单核细胞肿瘤。此外,DLBCL的细胞核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清楚,核膜较厚,不同于髓系肉瘤,后者的染色质不成熟,核呈肾形。Burkitt淋巴瘤可见"星天"现象,细胞中等大小,排列呈"铺路石"样结构,可见多个核仁,胞质稀少嗜碱性,不同于髓系肉瘤,表达B细胞标志物,不表达MPO。
4.治疗及预后
髓系肉瘤的临床行为和对治疗的反应与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发病时有无AML、组织学类型等无关。确诊后进行化疗,或手术切除后辅以化疗、放疗及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参考文献
[1]陆孝禹,卢晨,殷于磊,等.胰腺髓系细胞肉瘤临床病理特点[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06):678-682.DOI:10.13315/j.cnki.cjcep.2008.06.054.[2]朱婷,李韶华. 发生在胰腺和眼眶部的孤立性髓系肉瘤一例[J]. 中华消化杂志,2019,39(11):788-790. 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11.015.
[3]Messager M, Amielh D, Chevallier C, Mariette C. Isolated granulocytic sarcoma of the pancreas: a tricky diagnostic for primary pancreatic extramedulla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orld J Surg Oncol. 2012 Jan 16;10:13. doi: 10.1186/1477-7819-10-13.
[4]Filizoglu N, Ozguven S. 18F-FDG PET/CT Findings of Myeloid Sarcoma in the Pancreas. Clin Nucl Med. 2022 Jan 1;47(1):e52-e53. doi: 10.1097/RLU.0000000000003736.
[5]Paydaş S, Ozdoğu H, Günaldı M, Haksöyler V, Açıkalın A, Ergin M. Extramedullary myeloid tumor involving the pancrea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urk J Haematol. 2014 Sep 5;31(3):295-300. doi: 10.4274/tjh.2012.0166.
图1 上腹部CT平扫示胰腺见稍增粗并见片状弱强化区,边界不清。
图2上腹部MRI示胰腺头体尾部见多发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结节。
图3大体肉眼观见胰腺肿瘤切面灰黄,实质性,鱼肉样,质地细腻。
图4 在胰腺组织中,胰腺分叶状结构不明显,腺泡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图5 增生的单个核淋巴样细胞,细胞排列松散,弥散一致,部分排列成线样、列兵样。
图6细胞中等偏大,核仁不清楚,核呈原形至折叠核,染色质细腻
图7 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LCA(+)。
图8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117(+)。
图9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4(+)。
图10 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MPO(+).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