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华夏病理 6693 评论
[导读] 作者:罗遍野

1病史:男性,50岁,因“发现左侧阴囊肿大10年,加重伴肿胀3年”入院。

2辅查:

腹部彩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整,肝左叶见大小约76×60mm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内回声欠均,CDFI检测:内见点条状血流信号。

盆腔CT平扫+增强(图1:左侧阴囊增大并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73×115mm,密度不均匀,内见多发斑点状、结节状、不规则钙质密度影,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内见多发增粗血管影。

3组织病理活检

3.1大体肉眼观(图2已剖灰白椭圆形包块,大小112×95×68mm,包膜完整,附皮肤面积60*50mm,肿块切面灰白,实性,质中,未见出血坏死,部分钙化,与周围分界尚清。

3.2镜下观(图3-图6)低倍镜下肿瘤界限清楚,细胞密度不高;中倍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 交叉束状排列,局部钙化;高倍镜下,胞质嗜酸性, 核呈椭圆形, 两端钝圆, 核染色质分布均匀, 细胞无异型, 未见核分裂象。

3.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Desmin(+),H-caldesmon(+)(图7SMA(+)(图8Vimentin(+),CD163散在(+),S-100(-),CD34(血管+),CK(-),SOX-10(-),Ki-67热点区约5%(+)。

病理诊断:(左侧阴囊)平滑肌瘤。

 

讨论

1背景:平滑肌起源于间充质细胞或胚胎性结缔组织细胞,身体凡具有平滑肌组织的部位均可发生平滑肌源性肿瘤,最常见于子宫和胃肠道,少数发生于软组织、皮肤、乳腺等,睾丸及睾丸旁发生的平滑肌瘤虽有报道,目前国外报道不超过100例。阴囊内睾丸平滑肌瘤最早由国外学者Albert1972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平滑肌瘤的起源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毛发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和生殖器平滑肌瘤,然而,关于睾丸平滑肌瘤的起源仍存在争议。根据新版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睾丸平滑肌瘤被归类为其他非特异性间质肿瘤。

2. 睾丸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2.1临床特点

睾丸平滑肌瘤发病年龄为10~85,好发年龄为40~60岁。左侧睾丸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大多数情况下为单侧单发,偶尔也可发生在双侧。最初的症状是在触诊阴囊时偶然触及无痛性肿块,并可能伴有患侧阴囊坠痛感。少数情况下,肿瘤可能导致睾丸扭转而引起睾丸疼痛,极少数患者可能伴随鞘膜积液,睾丸平滑肌瘤多位于睾丸的上下两极或靠近白膜,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6个月至30年不等,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AFPHCG通常处于正常范围。

2.2影像学

超声检査是评估睾丸病变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在鉴别睾丸内外肿块方面准确率较高,睾丸平滑肌瘤在超声图像上通常呈实质性低回声或异质性肿块,并且可能存在钙化。在没有钙化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很难将平滑肌瘤与腺瘤样肿瘤或纤维瘤区分开来。MRI在平滑肌瘤的检测和定位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平滑肌瘤在MRI上的特征包括T1加权成像呈等强信号、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以及与相邻器官相比造影增强较低,MRI能更好地分析病灶内的脂肪、纤维化、肉芽肿以及血供情况等。

2.3病理学特征  

肉眼观:

睾丸平滑肌瘤大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楚,无浸润性生长,有时肿物与附睾、睾丸鞘膜粘连;切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呈螺旋状、编织状,极少有出血及凝固性坏死。

镜下观:

组织形态学上,睾丸平滑肌瘤的组织学特征为细长的梭形细胞,胞质呈嗜酸性,排列可呈漩涡状、编织状或栅栏状,细胞核通常可见于细胞中央,核膜通常很薄,呈圆柱状或雪茄样,一般不出现核分裂象或散个存在,间质中可见较多血管。

据报文献报道睾丸平滑肿瘤可以分为3种类型:

①典型平滑肌瘤;

②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数量多于典型平滑肌瘤,细胞生长活跃。

③平滑肌肉瘤,形态学上与平滑肌瘤极难区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应具备以下3个或3个以上的条件:a.肿瘤直径>5cmb.具有浸润性生长边界;c.核分裂计数>5/10HPFd.肿瘤细胞显示中高度异型性。若肿瘤内出现凝固性坏死,再加上以上4个条件中任何1个均要考虑肉瘤的可能。

免疫表型H-caldesmonDesminSMA染色呈阳性是睾丸平滑肌瘤的典型特征。这3种标志物均能提示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并且在平滑肌源性肿瘤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H-caldesmon是一种平滑肌细胞免疫标志物,相比DesminSM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此外,K-67是一种细胞增殖特异性抗原,可以反应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对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3. 鉴别诊断 

睾丸平滑肌瘤主要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

1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边界,肿瘤体积较大、直径>5cm,肿瘤细胞显示中高度异型性,核分裂象>5/10HPF,可出现凝固性坏死。

2睾丸纤维瘤:厚纤维包膜是该肿瘤的重要特征;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呈编织状、车辐状排列或席纹状排列,胞质中到大量不等,胞核细长,分裂象可见;纤维胶原间质较少,血管丰富;混杂有不等量的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及炎细胞等。免疫组化可表达SMA, 不表达desminH-caldesmon可鉴别平滑肌瘤。

3)神经鞘瘤:细胞核细长而呈波浪状、栅栏状排列更清楚, 由两组不同组织结构构成, antoni A区和antoni B, 表达S-100而不表达平滑肌标记(H-caldesmonDesminSMA)。

4)腺瘤样瘤:镜下示立方样细胞呈腺样条索排列,核圆形或卵形,常见小核仁,细胞内有大小不一的空泡。核分裂象极少见;CKVimentinWT1CR等免疫标记物阳性。

4.治疗及预后 

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临床治疗睾丸平滑肌瘤的首选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和睾丸肿瘤切除术。由于大多数睾丸内实性肿瘤都是恶性病变,且术前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判断肿瘤的良性或恶性,因此手术多以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为主。然而,随着对睾丸病变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良性肿瘤被报道。国外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术式,即对于倾向于良性肿瘤的病变可以采取术中冷冻切片活检。若冷冻切片结果无恶性肿瘤迹象,则仅行肿瘤切除术,若冷冻切片结果为恶性肿瘤或难以诊断,则再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睾丸平滑肌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暂无复发或转移等报道。

 

 

参考文献

[1]许伟伟,樊峰,吴伟国.睾丸平滑肌瘤1[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12):1383-1384.DOI:10.13315/j.cnki.cjcep.2013.12.012.DOI:10.13315/j.cnki.cjcep.2013.12.012.

[2]花靖棋,缪俊俊,高雅,.睾丸平滑肌瘤2例报道及临床分析[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23,15(04):218-221.

[3]庞建智,马彦杰,杨晓峰,.阴囊平滑肌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9,11(01):56+60.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1 盆腔CT示左侧阴囊增大并见软组织肿块,内见多发斑点状、结节状、不规则钙质密度影。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2 大体观见已剖灰白椭圆形包块,包膜完整,肿块切面灰白,实性,质中。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3 低倍镜下肿瘤界限清楚,细胞密度不高。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4 中倍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 交叉束状排列。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5 肿块局部黏液样变。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6 高倍镜下,胞质嗜酸性, 核呈椭圆形, 两端钝圆, 核染色质分布均匀。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7 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H-caldesmon(+)

病例分享:阴囊巨大平滑肌瘤 

8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MA(+)。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