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

强子 华夏病理 5396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病种详解之硬化性腺病

硬化性腺病的定义,是指“因纤维化而紊乱的良性腺体结构小叶中心性增生”。该病常为偶见,或表现为放射性瘢痕/复杂性硬化性病变的一部分;也可伴有钙化、和/或结构紊乱,罕见情况下表现为影像学上的非可触及肿物。

大体上,大部分硬化性腺病并不明显。有大量钙化的时候,可导致切面呈砂砾状。罕见情况下,硬化性腺病可形成质硬、橡皮样的灰色肿物,也就是所谓的结节性腺病或腺病瘤。

组织学上,硬化性腺病中因腺体结构增生而表现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扩张,具体表现为小而均一的结构,且因周围有数量不等的胶原性间质而呈圆形至成角、或拉长、受压、和/或紊乱表现。这些腺体结构的细胞为立方状至柱状上皮,细胞核位于中央,且很容易确定有肌上皮细胞的存在,后者的细胞核深染、梭形。这两种细胞都可出现增生或化生,且可以很显著。早期病变一般富于呈梭形的细胞。相关的钙化可见于间质内或腺腔内。由于腺腔完全闭塞,因此也可出现实性或条索样生长方式,形成类似浸润性癌的浸润性表现。免疫组化可用于证实肌上皮的存在。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图3.本例为乳腺癌切除标本中偶见的硬化性腺病。低倍镜下,呈浸润性表现;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扩张,是由于腺体周围有胶原而腺体拉长、受压、紊乱所致。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图4.(左)硬化性腺病中的条索样生长方式可类似浸润性癌,但上皮、肌上皮、周围间质的胶原都很明显;(右)相反,浸润性癌中的肿瘤细胞呈单行、侵入脂肪组织,且并无肌上皮细胞。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图5.免疫组化p63和calponin,显示硬化性腺病中的肌上皮细胞。

结节性腺病的特征是硬化性腺病累及多个融合的小叶、形成肿物性病变。伴大汗腺改变的硬化性腺病被称为大汗腺腺病,即胞质嗜酸性、颗粒状或空泡状,细胞核空泡状,伴显著核仁。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中,不建议用“硬化性腺病伴大汗腺化生”和“结节性腺病伴大汗腺化生”。如果满足“大汗腺腺病”的诊断标准,可以直接这样诊断。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图6.(左)结节性腺病,为硬化性腺病累及融合的小叶形成结节状;(右)大汗腺腺病,为良性腺体/小管结构的小叶中心性增生,衬覆大汗腺型细胞,且被纤维化分隔;可见钙化。

硬化性腺病为最常见误判为恶性的良性乳腺病变。硬化性腺病因为腺体结构受压、紊乱而导致形状不规则、呈条索样生长、和/或累及脂肪组织(但不破坏脂肪组织),因此可非常类似浸润性癌、尤其浸润性小叶癌;或可围绕神经为累及神经周围浸润。

硬化性腺病可伴有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浸润性癌。此外,大汗腺改变、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累及硬化性腺病的时候,可类似浸润性癌。不过,低倍镜下为小叶中心性生长、加之细胞形态温和、免疫组化证实有肌上皮细胞存在,则倾向于硬化性腺病。如前所述,硬化性背景中肌上皮细胞会变得不明显的确是个问题,因此形态学无肌上皮细胞要慎重解读。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图7.(A)发生于硬化性腺病背景中的原位癌;低倍镜下,硬化性背景中,左侧可见多灶性上皮增生,右侧为硬化性腺病。(B、C)主要为实性上皮增生,局灶呈筛状结构,且周围有几处可能为间质浸润的小巢状结构;不过,圆形的构型、硬化的背景,并不支持浸润。(D)E-cadherin免疫组化,部分细胞的细胞膜表达,部分细胞表达缺失,提示原位癌成分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都存在。(E、F)免疫组化calponin和p63显示部分细胞巢周围的肌上皮细胞。

硬化性腺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升高1.5-2倍。不过,粗针穿刺活检中诊断的硬化性腺病无需手术切除,除非伴有非典型病变或恶性病变。

病种详解之导管腺瘤伴硬化

导管腺瘤为罕见的、界清良性肿瘤,具体为圆形至卵圆形、拉长至分支状腺体构成,病变中伴不太显著的纤维性间质,周围有层状、玻璃样变的纤维包膜。腺体管腔面衬覆形态温和的立方状、柱状、和/或梭形的导管细胞,周围有不明显的肌上皮细胞。部分病例会有广泛硬化,且可能会被描述为导管腺瘤伴硬化,此时与其他硬化性病变之间有显著重叠。

导管腺瘤伴硬化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可触及肿物,大小0.5cm至5cm不等,平均0.85cm。组织学上类似导管内乳头状瘤,但并无典型的分支状结构。腺体一般在硬化间质内呈有序排列结构,从中央向四周放射,间质可挤压管腔并使之闭塞。可能会有囊性扩张、腔内乳头状突起、嗜酸性分泌物、板层状钙化等。囊壁可有营养不良性钙化、慢性炎症、出血、黏液样改变、鳞状化生或软骨化生、陷入的腺体。也可有伴或不伴钙化的退行性改变。相邻乳腺组织可能会有硬化性腺病、导管扩张、大汗腺化生。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三)图8.导管腺瘤伴硬化。(A)低倍镜下,为散在于硬化性间质中的腺体或小管结构;(B)腺体或小管结构形状不一,排列有序,衬覆两层细胞,即形态温和的上皮细胞和不明显的肌上皮细胞;(C)免疫组化CK5/6在上皮细胞呈镶嵌型表达;(D)calponin免疫组化显示周围的肌上皮细胞。

导管腺瘤伴硬化表现时,病变中央的退行性改变可类似放射性瘢痕/复杂硬化性病变。导管腺瘤伴硬化表现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在于前者并无乳头状结构;和腺肌上皮瘤的鉴别在于前者肌上皮细胞增生程度有限。导管腺瘤伴硬化表现时可突入相邻乳腺组织,呈推挤性或假浸润性边界。

导管腺瘤伴硬化表现并不意味着复发或出现恶性转化的几率升高。建议手术切除,这主要是因为需要和浸润性癌鉴别。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一)

乳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硬化性病变(二)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