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产品召回,流毒仍在|黏膜下抬举剂ORISE带来的诊断陷阱及并发症

强子 华夏病理 6258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简介

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成为早期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术过程中,常用到黏膜下抬举剂。以往内镜医师一般采用的是混有多种添加物质的生理盐水;后来出现了几种合成的抬举剂,据称可以达到更好的抬举效果并易于内镜下切除。其中一种产品是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的ORISE。该产品2018年获得FDA批准,但由于并发症报告越来越多,2022年11月被从市场上召回了。

根据现有报道,ORISE可在此前操作的部位形成肿物性病变的假象,因此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干预。目前还不清楚这一物质在组织内会持续存在多久。因此虽然该产品已经召回,但日常工作中仍有可能遇到此前应用该产品而造成相关问题的病例。

从病理的角度来说,新鲜的ORISE在镜下可类似黏液,且ORISE所致组织反应可类似淀粉样物或食物肉芽肿(pulse granulomas),也称为抬举剂所致肉芽肿。我们网站也曾编译过相关文献,详见《新技术,新问题-黏膜下注射剂所致肉芽肿》https://mp.weixin.qq.com/s/ccni1KWUMcPns7ihtfz9xA。不过,这一制剂带来的诊断陷阱可能远不止这一点。近日,美国病理医师Dhorajiya等人在《J Clin Pathol》杂志在线发表了他们对一组相关病例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对我们日常工作中避免相关陷阱有一定意义,因此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研究内容及结果

该组病例来自某机构4年时间内(2020-2023)相关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计找出34例与ORISE应用有关的抬举剂肉芽肿病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53岁至86岁不等,平均62.7岁。ORISE应用与后续内镜检查/手术的时间间隔1个月至10个月不等,平均3.1个月。9例有内镜随访结果,即前次内镜操作中用了ORISE后内镜随访,其中8例(88.9%)在EMR部位可见持续的结节/息肉,仅1例为瘢痕组织。

大体检查中,28例切除标本有16例(57.1%)可见局限于黏膜的息肉样病变。6例病变累及黏膜下,3例病变累及固有肌层。有3例仅见与此前操作相关的残留瘢痕。对于该组病例中治疗性切除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最终病理结果涉及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无蒂锯齿状腺瘤、浸润性腺癌、经典型锯齿状腺瘤、高级别异型增生、无残余病变。

本文原作者发现,28例切除标本中的抬举剂肉芽肿局限于黏膜下者有5例(17.9%),累及固有肌层者13例(46.4%),侵入浆膜下者有10例(35.7%)。1例大体考虑透壁性受累,但镜下仅见残留的腺瘤。所有重复EMR的六个病例中,抬举剂肉芽肿均位于黏膜下、并累及底部边缘。

产品召回,流毒仍在|黏膜下抬举剂ORISE带来的诊断陷阱及并发症图1.(左)此前做过EMR部位的结节,切面为灰黄色病变、累及黏膜下、固有肌层(箭头所示)并接近浆膜;(右)此前做过EMR部位的抬举剂肉芽肿,黏膜面可见残余的腺瘤;本图中可见抬举剂肉芽肿累及黏膜下和固有肌层。

该组34个病例中,有14例(41.2%)的组织学表现为广泛无定型物质沉积、局灶类似淀粉样物,无需特殊染色即可做出诊断;有7例呈食物肉芽肿样改变。有13个病例为淀粉样物和食物肉芽肿样形态的混合,且1例还有黏液样形态。有23例(67.6%)伴有显著的异物巨细胞反应。

产品召回,流毒仍在|黏膜下抬举剂ORISE带来的诊断陷阱及并发症图2.(左)机化的ORISE胶质物,为均质、无细胞、嗜酸性物质,类似淀粉样物;(右)伴显著巨细胞反应的抬举剂肉芽肿,围绕着小灶的嗜酸性、无定型物质,类似食物肉芽肿。

该研究还在9例(26.5%)的血管腔内发现了抬举剂肉芽肿。抬举剂肉芽肿也可见于其他器官,如1例发生于此前因升结肠息肉而行EMR的阑尾中,2例见于淋巴结,1例见于腹膜/网膜。其中网膜结节因考虑恶性而送了术中冰冻切片会诊。尽管冰冻切片中做出了良性诊断,但手术因此而有所延迟。类似的结节还见于浆膜处,具体为无定型、无细胞的嗜酸性物质,也与肠壁的抬举剂肉芽肿相关,且远离后续切除的部位。

产品召回,流毒仍在|黏膜下抬举剂ORISE带来的诊断陷阱及并发症图3.(左)本例抬举剂肉芽肿见于结肠周围脂肪组织内的小血管中;(中)本例抬举剂肉芽肿见于结肠周围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右)阑尾壁中的小灶抬举剂肉芽肿。

产品召回,流毒仍在|黏膜下抬举剂ORISE带来的诊断陷阱及并发症图4.(左)一例此前用ORISE做过EMR的患者,术中发现网膜周围结节;(中)冰冻切片检查,见无细胞、无定型、嗜酸性物质沉积,伴显著硬化;(右)结肠病变(短箭头)对应的浆膜面也可见类似的硬化性嗜酸性结节(长箭头),也是抬举剂肉芽肿。

为了将临床、大体表现与镜下所见结合起来,本文原作者对该组病例中是否有此前病变或腺癌残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仅有4例(11.8%)的抬举剂肉芽肿是无意中发现。这4个病例中,临床表现为肿物性病变(3例在原始部位、1例考虑为网膜转移),但组织学证实为抬举剂肉芽肿而并无恶性证据。

小结

根据本文原作者所述,ORISE相关的抬举剂肉芽肿在切除标本评估中,可能考虑为肿物性病变、浸润性病变,这也支持FDA将其从市场召回的决定。尽管该产品已经召回,但其造成的后果可能还会持续存在,且目前还不知道ORISE会在组织内持续存在多久。本文研究中,ORISE召回长达10个月后的标本中还可见抬举剂肉芽肿的存在。

此外,本文还发现抬举剂肉芽肿可发生于其他器官,如果未知此前ORISE应用的病史,可能会造成诊断困难。血管中出现抬举剂肉芽肿的意义还不完全明确。遇到类似病变的时候,应组织病理医师、胃肠道医师、外科医师进行多学科会诊。

 

——全文完——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1]Dhorajiya P, Mahmood S, Fabrizio A, et al. Gone but not forgotten: expanding the spectrum of ORISE (submucosal lifting agent) associated diagnostic pitfalls and complications. J Clin Pathol. Published online July 17, 2024.

doi:10.1136/jcp-2024-209419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