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游乐园
病史
患者男性,59岁。平时间断上腹隐痛不适,未予重视,后因反复腹痛、腹泻,行胃肠镜检查。无痛超声胃镜:胃体粘膜下多发隆起,来源于固有肌层,考虑间质瘤可能。上腹部CT增强扫描;胃体部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间质瘤?平滑肌瘤?遂行胃体粘膜下病变挖出术。取材所见:1、(胃体上部后壁)灰黄粘膜组织一块,面积2×1.5cm,其下见结节一个,大小约1.7×1×0.3cm,全送。2、(胃体上部前壁)灰白结节一个,大小约1.2×1×0.8cm,全送。镜下见两个部位病灶均由梭形细胞构成,但肿瘤细胞的形态、密度、核分裂象均存在明显差异,遂开具免疫组化。病理诊断:1、(胃体上部后壁)平滑肌瘤。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MA(+)、S100(-)、CK(-)、Ki-67(1%+)。2、(胃体上部前壁)胃肠间质瘤,肿瘤最大径12mm,极低危险度,核分裂象<1/5mm2。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MA(-)、S100(-)、CK(-)、Ki-67(1%+)。
讨论
1、平滑肌瘤
发生于消化道的平滑肌瘤属于器官相关性平滑肌瘤,包括消化道壁内平滑肌瘤和黏膜肌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偶可位于胃体,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胃壁内,CT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均质性肿块,直径为1.3-4.7cm,平均3.6cm。肿瘤细胞稀疏、分散,核小,胞质呈深嗜伊红色,细胞边界不清, 瘤细胞呈平行的条束状、漩涡状或不规则状排列,也可呈波浪状或栅栏状排列。局部区域核可有多形性,但不见核分裂象。血管壁可伴有玻璃样变性,部分病例内还可见灶性的钙化。因GIST的诊断比较盛行,为数不少的胃平滑肌瘤在术前被误诊为GIST。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肿瘤内可含有较多的CD117阳性的卡哈尔细胞,可被误诊为GIST。
2、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以从良性到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异常,包括SDH、BRAF、NF1和KRAS等基因突变等。
GIST的发生与Cajal间质细胞(ICC)相关。ICC是肌间神经丛内的一种特殊间质细胞,并穿插在平滑肌内,在胃肠道壁形成复杂的细胞网络,可传播基本电节律,还可作为壁内神经信息向平滑肌传送的中转站,并对有关信号起整合作用。因此ICC结构完好、分布和功能正常,对胃肠动力发生和功能调控至关重要。ICC能调节肠蠕动,故又称为胃肠道起搏细胞。研究证实肠道ICC和肠道起搏点的激活需要c-kit基因的参与,免疫组化标记显示GIST中的肿瘤细胞在免疫表型上与ICC一致,即表达c-kit蛋白-CD117,提示GIST中的瘤细胞可能就起自于ICC或ICC分化的未定型细胞。
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GIST发病率较低,起病比较隐匿,约20% -30%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不能及时被诊断,不少GIST病例为体检中偶然发现,或因其他疾病而被发现,故GIST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存在低估的问题。GIST较少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中位数为6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发生于胃(60%)、空回肠(30%)、十二指肠(5%)、结直肠(<5%),少数位于食管及阑尾。除胃肠道外, 肿瘤也可发生于腹盆腔或腹膜后,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GIST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患者多因上腹胀满不适、隐痛、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包块就诊,部分患者可伴有梗阻或压迫症状,位于食管者可表现为哽噎和吞咽困难, 位于直肠者可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和下坠感等。部分病例为各种原因偶然发现,包括常规体检、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或因其他原因手术发现。
内窥镜检查通常表现为黏膜下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向腔内呈半球形凸起,患处黏膜隆起,其表面多光滑、完整,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部分病例可见溃疡形成。超声内镜检查可显示肿瘤位于黏膜下肌壁 内,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需注意的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非GIST性间叶性肿瘤在内镜下有时与GIST难以区分,经常会被误诊为GIST, 这些肿瘤包括胃肠道型神经鞘瘤和消化道平滑肌瘤等。GIST的影像学检查中CT、MRI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和MRI能直观显示肿瘤所处的部位、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以及周围脏器或结构受累情況。在反映肿瘤内部液化、坏死和囊性变上,MRI优于CT。
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在肿瘤内所占的比例,GIST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混合型。(1)梭形细胞型:此型占GIST的50%-70%,均由梭形细胞组成,瘤胞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可呈交织的短条束状、漩涡状、长条束状、鱼骨样、器官样、假菊形团样、席纹状。但瘤细胞的形态、密度和核分裂象在各病例之间可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一些瘤细胞形态偏温和的病例内,瘤细胞的密度较低, 常呈纤细的梭形,胞质呈淡嗜伊红色,核异型性小,染色质较均匀,核分裂象罕见,而在另一些病例内,瘤细胞密度高,细胞常呈胖梭形或卵圆形, 核有异型性,染色质呈点彩状, 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凝固性坏死,可呈明显的肉瘤样。约在5%的病例中,瘤细胞的核端可见空泡,当瘤细胞略呈上皮样时可被误诊为印戒细胞癌。不含空泡核的两端也可呈平钝的雪茄样。这些形态以往曾被认为是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性形态。梭形细胞GIST中的瘤细胞形态上相对一致,但在少数病例中,瘤细胞可显示有明显的多形性,此型GIST需经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证实。间质内含有纤细的胶原纤维,部分病例中可伴有玻璃样变性,明显时可呈硬化、钙化。少数病例间质内可出现黏液变性、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或出血囊性变。(2)上皮样细胞型:此型占GIST的20-40%,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胞质呈淡染或深染的嗜伊红色,也可呈透亮、空泡状、蜘蛛状或明显多形性,核的异型性和分裂象在各病例之间也有所不同,需经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证实。(3)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混合型:此型所占比例小于10%,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组成,两种细胞之间可有移行。
其他少见类型:(1)野生型GIST:病理诊断符合GIST,但分子检测无KIT/PDGFRA基因突变。约85%的儿童GIST和10-15%的成人GIST为野生型GIST。(2)经靶向治疗后GIST:经靶向治疗后,部分病例可发生坏死和囊性变,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瘤细胞成分稀疏,间质伴有广泛胶原化、多少不等的炎细胞浸润及组织细胞反应。靶向治疗后的病理学效应评判:①轻微效应,0-10%;②低度效应,10-50%;③中度效应:50-90%;④高度效应:大于90%。需要说明的是,经靶向治疗以后的病例在形态学上变异较大,不同的肿瘤性结节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学表现,同一结节不同区域内表现也不一样。4级效应的病例,镜下常可见少量存活的瘤细胞,或为散在的瘤细胞,或为微小瘤灶,分布于胶原化的间质中,易被忽略,可通过免疫组化证实,少数病例治疗后可失表达CD117,或进展为横纹肌肉瘤或发生去分化。(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GIST可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情形为合并腺癌,少数情况下,还可合并神经内分泌癌和淋巴瘤。
GIST免疫组化标记包括CD117、DOG-1、CD34、SDHB和Ki67,此外可不同程度表达SMA、S100、DESMIN、CK。分子检测KIT/PDGFRA基因突变。GIST的鉴别诊断包括:胃肠道平滑肌瘤、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胃肠道型神经鞘瘤、消化道壁内或肠系膜韧带样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胃肠道尤因肉瘤、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等。GIST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动脉栓塞、射频消融、靶向治疗等。GIST的预后和危险度评估包括NIH、AFIP、WHO、NCCN等,但没有一种评估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应综合临床、影像、病理等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书籍: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第二版)。
GIST的诊断思路
图1.平滑肌瘤(低倍镜)
图2.平滑肌瘤(高倍镜)
图3.免疫组化SMA(+)
图4.免疫组化CD117(-)
图5.免疫组化Dog-1(-)
图6.胃肠间质瘤(低倍镜)
图7.胃肠间质瘤(高倍镜)
图8.免疫组化SMA(-)
图9.免疫组化CD117(+)
图10.免疫组化Dog-1(+)
图11.免疫组化CD34(+)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