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患者女性,30岁。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拇指疼痛,发现右手拇指掌侧包块,约黄豆大小,压之疼痛,质软,后包块逐渐增大。专科查体:右手拇指掌侧外侧可扪及一直径约1cm的包块,质软,活动度较差,轻度压痛,皮温不高,无红肿,右手拇指活动度尚可。
行右手磁共振成像:右手拇指远节指骨掌侧软组织内囊状影,T1等/稍低信号影,T2高信号影,长径约7mm,边界清晰,邻近拇长屈肌腱受压变扁,分界欠清晰,考虑良性病变可能,血管球瘤?腱鞘巨细胞瘤?腱鞘纤维瘤?行右手拇指肿物切除术。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或巢状分布在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圆形或立方型,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细腻,未见核分裂象,核膜相对清楚,胞质嗜双色至微嗜酸,HE染色呈淡红色或稍透明。病理诊断:(右手拇指肿物)血管球瘤。免疫组化:SMA、calponin、Vimentin阳性,CD34、Desmin、S100、CK、Syn阴性。特殊染色:PAS阳性。
讨论
概述:血管周细胞(pericyte)是一种沿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分布的平滑肌样细胞,由Rouget于1873年首先发现, 后由Zimmerman于1923年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血管周细胞包括周皮细胞和血管球细胞。周皮细胞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扁平而有突起,其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的基底面, 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具有收缩功能,能调节血管的管径,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当毛细血管损伤时,周皮细胞可增殖、分化成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参与组织再生。血管球细胞位于小球状动静脉吻合的苏-奥吻合壁周围,是一种变异的平滑肌细胞,分布于全身各处,以甲床、指趾侧面和手掌最多见, 也可位于尾骨前。血管球细胞对温度比较敏感,通过调节小动脉的血流量来调节体温。血管球瘤(ICD-0编码8711/0)是一种由类似正常血管球变异平滑肌细胞所组成的间质性肿瘤,最早被认为是血管肉瘤的一种。1924年Masson将此肿瘤与正常血管球作了比较,认为血管球瘤是血管球的增生或过多生长。血管球瘤比较少见,其在所有软组织肿瘤中的比例不足2%。血管球瘤与皮肤血管平滑肌瘤、血管脂肪瘤和创伤性神经瘤共称为“痛性皮下结节”。
临床表现:好发于20-40岁的成年人, 球血管瘤多见于儿童。两性均可发生,但位于甲床下的病变以女性多见。好发于肢体远端的动静脉吻合支,即正常血管球细胞所在处, 故血管球瘤最好发的部位为手指的甲床下, 也常见于掌、腕部、前臂和足的皮下或浅表软组织内。消化道中以胃最常见,偶可见于食管、小肠、结直肠、胰腺和肠系膜等。
发生于胃部者临床上多以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就诊。少数病例为偶然发现。胃镜或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主要位于胃窦部,中位直径为2cm。一部分病例发生于正常血管球结构稀疏或缺如的部位,如眼脸、面部、鼻腔、气管、肺、纵隔、胸壁、腹壁、肾、宫颈、阴道、阴唇、卵巢、阴茎、尿道旁、神经和骨等处。90%的病例为孤立性,10%为多发性,后者多为儿童患者,部分发生于甲床下的肿瘤可伴有1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上表现为发作性疼痛,并从患处向外放射, 受冷刺激或触摸时可引起疼痛发作。疼痛的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肿瘤组织释放P物质有关。P物质是一种与疼痛相关的血管活性多肽。位于甲床下的病变有时在临床上难以发觉, 此时应注意指甲是否有隆起或甲床是否有颜色改变。
影像学:B超显示为低回声肿块。X线检查在末端指节背侧面常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约15%-65%的病例可伴有溶骨性缺损,边缘密度增高(硬化性边缘)。CT显示为甲下软组织密度的非特异性肿块, MRI有助于识别微小的病变,T2常显示为同质性高信号。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可表现为边缘光整的明显强化结节影。
组织病理学:根据瘤细胞、血管结构和平滑肌组织的不同比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固有球瘤:占75%,界限清楚,由形态一致的圆形细胞组成,呈片状分布在血管之间或呈环状围绕在血管周围,也可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高倍镜下,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染透明状或呈淡嗜伊红色,细胞边界清晰,PAS 染色更为明显。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肿瘤的间质可伴有玻璃样变性或呈黏液样。2、球血管瘤:占20%,界限不清,瘤内血管多为扩张的海绵状血管,血管周围 的球细胞簇少而菲薄,血管腔内可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3、球血管肌瘤:所占比例<10%,除规则圆形的球细胞之外,瘤内还含有平滑肌束,球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相互之间有过渡现象。除上述经典的形态外,部分病例中肿瘤细胞也可呈梭形、嗜酸性、上皮样、奇异性(但不见核分裂象或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SMA、calponin、Vimentin和IV型胶原,偶可表达CD34、Syn,一般不表达Desmin、S100、CK。
恶性血管球瘤(ICD-0编码8711/3),也称球血管肉瘤(glomangiosarcoma),极其少见,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断标准为:1、核有明显的异型性,并可见核分裂象(多>5个/50HPF);2、可见非典型性核分裂象。恶性血管球瘤有两种类型:一种在形态上类似于平滑肌肉瘤或纤维肉瘤;另一种在总体结构上类似良性血管球瘤,肿瘤内常可见到良性血管球瘤区域,但其他区域瘤细胞由成巢或成片的高度恶性的圆形细胞组成,可见血管侵犯。恶性血管球瘤是一种高侵袭性肿瘤,总转移率为38%。如果肿瘤仅符合下列指标中的一项,则宜诊断 为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ICD-O编码8711/1):1、肿瘤位于浅表,但核分裂象>5个/50HPF;2、仅为体积较大(>2cm);3、仅为位置较深。血管球瘤病(ICD-0编码8711/1),也称弥漫性血管球瘤(ditfuse glomus wumor),极为罕见,占血管球瘤的5%。肿瘤呈弥漫性生长,总体结构上与血管瘤病相似,但所不同的是, 肿瘤内含有多个实性的血管球瘤结节。虽可呈弥漫性或浸润性生长,但形态上缺乏恶性血管球瘤或恶性潜能未定血管球瘤的标准,仍为良性肿瘤。
鉴别诊断:血管球瘤的诊断一般比较容易,但当病变内血管不明显而由弥漫成片的小圆细胞组成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小圆细胞性肿瘤。位于一些实质脏器的血管球瘤有时可被误诊。如位于胃肠道的血管球瘤可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小圆细胞性肿瘤,特别是神经内分泌胂瘤。位于肺的血管球瘤可被误诊为类癌或硬化性血管瘤等。位于肾脏的血管球瘤有时可与球旁细胞瘤(justaglomerular celltumor)相混淆。因球旁细胞瘤也多由弥漫成片的小圆形细胞或多边形细胞组成,胞界也非常清晰,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血管球瘤,但球旁细胞瘤的瘤细胞多表达CD34。
预后:本病系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多可治愈,10%的病例发生局部复发, 特別是在切除不净时。
参考书籍: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第二版)。
图1.圆形细胞成片分布于血管之间
图2.间质可呈黏液样
图3.肿瘤细胞SMA(+)
图4.肿瘤细胞calponin(+)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