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例分享|肝门部胆管癌1例

游乐园 华夏病理 6134 评论
[导读] 作者:游乐园

病史

患者男性,60岁。起病缓,病程长,入院前三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进行性加重,遂来我院就诊。生化:胆管梗阻引起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T显示右侧肝内胆管扩张,伴有正常的胆囊和正常的胆总管,提示肝门部胆管癌。给予患者胆管支架置入处理,积极保肝/降黄等对症治疗后黄疸缓解,肝功基本恢复,达到手术条件,遂行右半肝切除+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呈不规则腺管状,浸润性生长,累及肝实质,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可见神经侵犯,肿瘤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病理诊断:(右半肝+胆囊)中分化结节型肝门部胆管癌,可见神经侵犯,未见脉管癌栓,胆囊未见癌累及,肝总管切缘、肝脏切缘均为阴性。TNM分期:T2b,N0,Mx。免疫组化:CK19、CK8/18、EMA、S100阳性,D2-40、CD34、CD56、GPC-3、Hepa-1阴性,Ki67(30%+)。

讨论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依据肿瘤组织沿胆道树生长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和胆总管中下段癌。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处以上肝总管及左、右肝内胆管汇合处或肝内胆管的恶性肿瘤,占CCA全部类型的50%-70%,首次由K1atskin在1965年报道,描述了13例肝门部胆管区腺癌的临床及肿瘤病理特点,又称为Klatskin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常见于老年人,大多数病例是散发性的,一些导致胆道慢性炎症或胆汁淤积的疾病是公认的危险因素,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肝纤维化多囊性疾病谱、胆管畸形、肝胆管结石、胆管腺瘤、胆胰交界异常、肝吸虫感染等胆道寄生虫感染,以及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对比剂托洛司特)等。患者通常表现为恶病质、疲劳和黄疸,而这些症状常常反映患者已处于局部晚期或肿瘤已经转移。大约90%的病人有胆道症状,包括最常见的无痛性黄疸,而高达10%的患者会同时患有胆管炎。

常规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尿胆红素等指标水平会异常升高,但尿胆原常为阴性。随着疾病的进展,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升高。HCCA目前尚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绝大部分患者糖类抗原CA199水平升高,但一些能引起胆管梗阻的良性疾病也可导致CA199水平升高。CA199高表达是影响HC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水平异常升高往往提示着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或术后复发。除CA199外,CEA、CA125等对HCCA的检出也有一定意义。临床上往往联合多种标志物检测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及特异度。

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1)超声对胆管扩张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也可有效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受累状况,但超声成像易受肠道气体、骨骼和腹壁脂肪等影响,因此常用于筛查。(2)CT检查定位准确,可明确肿瘤与毗邻脉管结构的关系,对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远处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因此可作为I类推荐的诊断方法。(3)磁共振成像(MRI)对明确评估肿瘤侵犯肝实质、转移、肝萎缩和血管侵犯时诊断价值同CT检查。(4)PET/CT在评估HCCA患者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方面优于MRI,但其价格昂贵,且检查本身的放射损伤较大,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侵入性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EUS)检查对 HCCA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及MRI,对血管侵犯及恶性淋巴结的检测也有较大意义,活检钳对可疑区域进行活体组织检查采样,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HCCA病理大体类型分为硬化型、结节型、乳头型。硬化型:胆管壁环形增厚,常伴管周组织的弥漫性浸润和纤维化。结节型:坚硬不规则瘤结节突入胆管腔,与硬化型特征可伴随出现。乳头型:质软而易碎的息肉样组织占据胆管腔。组织学类型90%为腺癌,癌细胞立方形或柱状,中-低分化为主,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有黏液分泌细胞或管腔内黏液,间质有显著的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与肿瘤的高侵袭性、对化疗和靶向药物的耐药性有关,常见血管、淋巴管、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其他组织学类型少见,包括:肠型透明细胞腺癌、黏液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乳头状癌、浸润性癌等。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周围神经浸润、淋巴及微血管侵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显微镜下因素。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 (UICC)的肿瘤TNM分期,基于病理组织学的标准术后评价肿瘤局部和远处转移的情况,对肿瘤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当前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尚可手术的病人,手术切缘阴性(R0)切除的根治性手术治疗被认为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式,包括术前减黄、术前门静脉栓塞及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内容主要包括: 1肝外胆管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部血管“骨骼化”;2联合肝叶切除;3区域淋巴结清扫。需强调的是,胆管癌主要沿胆管壁浸润,常合并神经侵犯,术中不仅要清扫淋巴结,廓清血管周围神经丛也是必须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人常合并多器官的侵犯以及远处的转移,因而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放化疗、生物治疗、姑息性引流等辅助治疗对于延长其生存期也至关重要。对于不可切除或R0切除不能实现的病人,肝移植或许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既往研究数据表明,肝门部胆管癌的肝移植与生存率低相关,许多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30%。这些生存率与其他肝病的肝移植相比很低,因此,肝门部胆管癌被许多人认为是移植的禁忌症。尽管最初的结果令人失望,但梅奥诊所引入了更严格的移植前方案,包括改进患者的选择标准,以及加入新辅助疗法,现在已经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移植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65-70%。然而,临床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确定纳入标准以及新辅助治疗,以期更好的治疗效果。 

病例分享|肝门部胆管癌1例

图1.肿瘤细胞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纤维间质增生明显

病例分享|肝门部胆管癌1例

图2.高柱状肿瘤细胞

病例分享|肝门部胆管癌1例

图3.肿瘤累及肝实质

病例分享|肝门部胆管癌1例

图4.肿瘤侵犯神经

病例分享|肝门部胆管癌1例

图5.肿瘤细胞CK19(+)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