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强子 华夏病理 4192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分泌性癌

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分泌性癌为罕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的特殊类型乳腺癌。这一浸润性癌结构上为管状、条索状及巢状,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有空泡,并伴显著嗜酸性的细胞外分泌物;肿瘤内常有大囊状区域及微囊性裂隙。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5.乳腺分泌性癌。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有空泡,微囊性裂隙间可见细胞外分泌物,并可见大囊性区域。

分泌性癌最初是报道于儿童,也就是所谓的幼年性癌;但该肿瘤实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分泌性癌一般为三阴表型,但激素受体可以有低水平表达。该肿瘤还可表达SOX10、mammaglobin、GCDFP-15。涎腺分泌性癌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与乳腺分泌性癌相似;涎腺分泌性癌中,MUC4有助于和其他形态学类似病变的鉴别。

乳腺分泌性癌为惰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几率低,长期生存数据极好,但却是三阴表型。与此类似,涎腺分泌性癌为低级别恶性肿瘤,大部分病例的预后极好。

分子特征

乳腺和涎腺的分泌性癌都与t(12;15)有关,会导致ETV6::NTRK3融合。目前已有关于这一融合的诊断性检测:FISH检出ETV6重排,对于乳腺分泌性癌的诊断高度敏感且特异。最近已有针对TRKA、TRKB、TRKC共同表位(即pan-TRK)的免疫组化抗体,可以用作相应融合导致TRKC过表达的替代性标记。细胞核弥漫、强阳性(伴或不伴胞质着色)可以用于ETV6::TRKC融合蛋白的替代性标记,结合其他形态学特征可以支持分泌性癌的诊断。某些病例或特殊临床情况下,二代测序检测融合RNA转录本或DNA融合是有意义的。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6.分泌性癌,免疫组化pan-TRK,细胞核着色可作为ETV6::NTRK3融合的替代性标记;也可见部分胞质着色,但特异性差。

免疫组化pan-TRK可用于具有NTRK融合癌种的筛查方案,确定有TRK融合,提示相应的肿瘤对TRK抑制剂敏感,这类靶向治疗方案在美国已经被FDA批准用于进展期或转移性肿瘤的情况下、而不必考虑肿瘤的原发部位及组织学类型。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对于乳腺癌来说,黏液表皮样癌为罕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0.2-0.3%。相反,涎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却是黏液表皮样癌。组织病理学上,黏液表皮样癌中也有诸多类型的细胞,且各自比例不一,具体如表皮样/鳞状细胞、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黏液细胞。黏液细胞的胞质显著富于黏液,可以通过黏液卡红染色显示。黏液表皮样癌中并无真正的角化,其中的表皮样/鳞状细胞可能会和鳞状细胞化生性乳腺癌、低级别腺鳞癌混淆,但后两者中还有其他不同表现、且有真正的角化。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7.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形态学可见不同比例的各种类型细胞,具体如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鳞状细胞;黏液染色可以显示黏液细胞胞质中的黏液,且借此与其他类型的分泌区分,后者腺样囊性癌中嗜碱性的细胞外基质。

黏液表皮样癌一般不表达ER、PR和HER2,基底样和中间型细胞表达高分子量CK(如CK5/6、CK14、CK17),中间型细胞、上皮样/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则表达低分子量CK(如CK7)。表皮样/鳞状细胞、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都表达鳞状/基底样标记p63和p40。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8.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免疫组化p63,在中间型细胞和鳞状细胞为阳性表达。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已有几种分级方案,具体涉及囊肿形成的比例、生长方式、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计数、坏死、骨侵犯或神经侵犯等。这些分级方案以及乳腺癌中的Nottingham方案都有用于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报道。相比非特殊类型的三阴型乳腺癌来说,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一般较好:此前发表的19例低级别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病例中,尚无患者死亡的报道;但16例高级别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病例中,有5例出现了远处转移并死于该病。这说明低级别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可能为惰性临床经过,而高级别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可能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其实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根据级别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有类似的分层。

分子特征

乳腺和涎腺的黏液表皮样癌都有t(11;19)(q21;p13)易位,形成CRTC1::MAML2融合,这在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中几乎总是存在。可以通过MAML2的FISH检测、或针对融合RNA转录本的分子检测来证实有涉及这一位点的重排。这一融合基因一般不见于其他三阴型乳腺癌。

此外,黏液表皮样癌一般突变负荷低,并有少数其他改变,支持CRTC1::MAML2融合即足以导致该肿瘤发生的理论。针对这一融合基因,目前尚无特异性免疫组化替代指标。

腺泡细胞癌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中,腺泡细胞癌的名字与涎腺相应瘤种是一样的,但如前所述,这两类肿瘤只是有些形态学特征相同、而分子特征是不同的。这方面与前述病种不同,因此值得特殊关注

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乳腺腺泡细胞癌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结构上为小腺体和大小不一的实性细胞巢、呈杂乱浸润性增生;其中的上皮细胞为嗜酸性胞质,且有细腻或粗糙程度不等的嗜酸性胞质颗粒、显著嗜酸性的管腔内分泌物。超微结果检查表明,这些胞质内的颗粒是电子致密性的,其特征符合酶原颗粒。有些病例中会有更大、致密的嗜酸性颗粒,类似Paneth细胞。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9.乳腺腺泡细胞癌,可见杂乱浸润的大量微腺体和实性生长方式;高倍镜下可见显著嗜酸性的胞质内致密颗粒,类似Paneth细胞;且细胞外也有嗜酸性分泌物。

乳腺腺泡细胞癌一般为三阴表型,且特征性的表达S100,程度不等的表达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溶菌酶。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10.乳腺腺泡细胞癌,免疫组化表达S100(左)和溶菌酶(右)。 

乳腺腺泡细胞癌的很多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与微腺性腺病、非典型微腺性腺病有重叠。相反,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瘤细胞内有独特的嗜碱性至嗜双色性、小而质实的小球,这一结构PAS阳性且淀粉酶消化后的PAS仍有着色,类似正常涎腺腺泡内的酶原颗粒。这类特征性的嗜碱性瘤细胞混杂有异质性的肿瘤细胞,如立方状、颗粒状、空泡状、透明表现等;不同病例中可能并不一致。同时,Paneth细胞样形态的细胞并非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特征。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11.涎腺腺泡细胞癌,其瘤细胞为特征性的嗜碱性表现,胞质内有致密小颗粒。

涎腺腺泡细胞癌一般表达基底样标记,如SOX10;且表达DOG1,这是钙活化氯离子通道和腺泡分化的标记。

组织学为低级别的涎腺腺泡细胞癌一般视为惰性肿瘤,生长缓慢,但可能出现局部侵袭性,具体取决于是否累及相邻结构,或与可能出现的高级别转化有关。与此类似,如果纯粹为低级别的乳腺腺泡细胞癌一般为惰性,但部分病理伴有侵袭性、高级别的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如经典的三阴型乳腺癌)或化生性癌,这两种情况都有侵袭性临床行为,并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可能。

分子特征

最近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发现有t(4;9)易位,这会导致NR4A3位点易位并导致其过表达,具体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出来,且FISH检测NR4A3重排要更为敏感和特异。涎腺腺泡细胞癌中也有其他易位的情况,如涉及NR4A2的易位。

与此相反,乳腺腺泡细胞癌的突变与非特殊类型的三阴型乳腺癌更为相似,如常见TP53突变、PIK3CA突变;且乳腺腺泡细胞癌有高水平的染色体不稳定和拷贝数变异,这些也可见于微腺性腺病。此外,乳腺腺泡细胞癌并无NR4A3的过表达,且一般不表达DOG1。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二)

图12.涎腺腺泡细胞癌,免疫组化NR4A3细胞核过表达,这是由于t(4;9)重排所致;而乳腺腺泡细胞癌一般NR4A3免疫组化阴性。

总之,相关证据表明乳腺腺泡细胞癌在涎腺样肿瘤中较为特殊,其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都与涎腺腺泡细胞癌有所不同,说明它们属于相互无关的病种。乳腺腺泡细胞癌和微腺性腺病之间的相似性,说明这类乳腺病种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形态学与遗传学均和涎腺腺泡细胞癌有所不同。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一)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