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一)

强子 华夏病理 6294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中,有几种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方面和涎腺癌有相同特征的特殊组织学类型。这类癌种一般为ER、PR、HER2三阴表型,但其预后一般要比非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三阴表型者更好。这组病种具体包括腺样囊性癌、分泌性癌、黏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这类癌种还包括腺泡细胞癌,但其形态学和乳腺癌不太相同、却与涎腺的腺泡细胞癌更为相似,不过最新证据表明乳腺腺泡细胞癌和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分子机制并不相同。乳腺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还包括了另外两种涎腺样肿瘤-多形性腺瘤、腺肌上皮瘤,都归属于上皮-肌上皮肿瘤。

针对乳腺的涎腺样肿瘤,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病理专家Richardson等在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Laboratory Medicine》发表文章,详尽介绍了这类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尤其强调了新型诊断方法。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腺样囊性癌

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腺样囊性癌属于特殊类型乳腺癌,也是一种早已明确的涎腺癌;其特点为双相型形态,即由腺腔上皮和基底样/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的浸润性癌。腺腔上皮形成真正的管腔结构,上皮细胞有极向的围绕成腔隙,偶见管腔内分泌物。基底样/肌上皮细胞成分形成假管腔结构,细胞周围有基底膜物质、和/或黏液样细胞外基质。管腔成分的细胞免疫组化表达低分子量CK(如CK7),表达CD117;基底样/肌上皮细胞表达基底型上皮标记和肌上皮标记,如CK5/6、p63、SMA。经典型腺样囊性癌具有多种结构表现,如管状、筛状、梁状、实性,且常混杂在一起。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一)

图1.腺样囊性癌,图示经典型腺样囊性癌,可见有极向性的管腔细胞、伴细胞外基质产生的基底样/肌上皮细胞,其生长方式有管状、筛状、实性等混杂。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一)

图2.免疫组化检测,管腔型上皮表达CK7(左);腺样囊性癌中KIT阳性(中),但这一标记并不完全特异,还可不同程度的表达于其他类型肿瘤;(右)基底样/肌上皮细胞表达p63。

实际上,腺样囊性癌的细胞分化谱系宽泛,可有诸多免疫组化标记的表达。谱系的一端,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为完全分化的管腔型上皮细胞特征;谱系的另一端,细胞表现基底样上皮/肌上皮的全部特征。此外,很多腺样囊性癌会有杂合特征。这种分化谱系的情况导致组织学类似细胞在免疫组化方面会有谱系相关标记物的表达不一,如形态学为基底样/肌上皮细胞、肌上皮或基底型上皮标记却有些、或全部不表达或弱表达,而形态学为管腔上皮的细胞却程度不等的表达高分子量/基底型CK。

乳腺中的这类肿瘤预后好,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风险低,切除后复发的风险也较低。尽管为三阴表型,但已明确化疗无获益。相反,涎腺中的腺样囊性癌为局部侵袭性恶性肿瘤,常有神经周围浸润,且临床病程长、伴晚期复发及远处转移。

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性亚型腺样囊性癌也已在乳腺有过报道,这一亚型中的浸润性成分主要为基底样/肌上皮细胞,但呈杂乱、实性、浸润性生长方式,且并无筛状结构。不过,至少局灶有管腔形成或局灶表达CK7而证实该病变为腺样囊性癌。实性基底样亚型者,临床上要比经典型更具侵袭性,且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远处转移的几率更高,出现复发的时间间隔更短。世界卫生组织中还提出了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的情况,即腺样囊性癌基础上发生率高级别三阴性乳腺癌。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一)

图3.实性基底样亚型的乳腺腺样囊性癌,图中可见显著的基底样/肌上皮细胞,并有基质产生和实性生长方式。

涎腺的腺样囊性癌需根据组织学上的生长方式进行分级,有实性生长方式者预后差;具有高级别转化的腺样囊性癌(伴多形性、高级别癌等其他组织学特征的腺样囊性癌)也可发生于涎腺。已有人提出,乳腺腺样囊性癌也可按照是否有实性生长方式或其他高级别癌的特征而进行分级,因为这些情况与临床行为有关:经典型腺样囊性癌为1级,实性基底样亚型为2级,伴高级别转化者为3级。不过,这一分级方案并未得到广泛接受。

还有作者将基底样成分超过50%的乳腺腺样囊性癌与基底样成分不足50%者区分开来,因为前者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几率、出现其他不良特征的几率都显著高于经典型腺样囊性癌。乳腺腺样囊性癌如何分级才是最佳方案,目前还并无定论,比如是按照涎腺相关分级方案,还是按照其他类型乳腺浸润性癌的Nottingham方案。不过,按照Nottingham方案对乳腺腺样囊性癌进行分级时,经典型的级别似乎也是低于实性基底样亚型级别的。

分子特征

腺样囊性癌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为t(6;9)导致MYB::NFIB融合,更为罕见的是MYBL1重排或MYB基因扩增,总之导致MYB过表达。MYB信号通路会促进乳腺癌的发生。伴基底样特征的实性亚型除MYB改变外,还与NOTCH1和CREBBP突变有关。

免疫组化中MYB蛋白过表达可用作MYB重排或扩增的替代性指标,且在特征性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现前提下可用于支持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尽管KIT也可阳性,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由于MYB免疫组化的敏感性也有局限性,且其他几种伴有基底样形态特征的癌中也可有着色,因此可能需要进行分子检测证实,如FISH或针对融合进行的测序相关检测。RNA原位杂交可用于检测MYB过表达。

病理腺中腺-乳腺涎腺样肿瘤(一)

图4.免疫组化MYB,细胞核阳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支持腺样囊性癌的诊断。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ET, Jo VY, Schnitt SJ. Salivary Gland-like Tumors of the Breast. Arch Pathol Lab Med. 2023;147(9):1014-1024.

doi:10.5858/arpa.2023-0038-RA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