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魏建国,王强
鉴别诊断及图例赏析
4.嗜酸细胞亚型的黏液表皮样癌(涎腺实性肿瘤,有时为囊性)
很多黏液表皮样癌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细胞化生;嗜酸细胞亚型是指主要为嗜酸细胞构成的病例。具体比例并无特异性阈值,但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研究中采用的是50%标准。如前所述,嗜酸细胞亚型黏液表皮样癌需鉴别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后者更加类似梗死的Warthin瘤、有显著淋巴间质,但嗜酸性细胞成分一般极少、甚至缺失。
嗜酸细胞亚型黏液表皮样癌大部分发生于腮腺,但上消化呼吸道任何部位均可出现。该肿瘤相比经典型黏液表皮样癌来说,一般囊性表现少、促纤维增生的程度更重。嗜酸性细胞的形态一般温和,核浆比低,核分裂少见。产黏液的区域可能很难找见,但几乎所有病例中都会存在,可通过黏液染色显示。
图4.嗜酸细胞亚型的黏液表皮样癌。(A)并无显著囊性成分,可见纤维性间质,偶见杯状细胞簇;(B)残余黏液性腺泡周围的嗜酸性细胞。
图5.本例嗜酸细胞亚型的黏液表皮样癌主要由嗜酸性细胞构成、散在透明细胞的嗜酸细胞亚型黏液表皮样癌;大部分肿瘤细胞表达p63。
相关研究中,对同一组这类肿瘤的分级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其囊性结构少、浸润性显著而导致某些分级方案中级别上调所致。不过不管级别如何,该组肿瘤一般均为低级别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出现局部侵袭性。复发风险低,仅罕见转移的报道。
嗜酸细胞亚型黏液表皮样癌的鉴别诊断范围较广,如嗜酸细胞瘤、嗜酸细胞癌、Warthin瘤伴黏液化生、多形性腺瘤伴嗜酸细胞化生、嗜酸性囊腺瘤、嗜酸细胞亚型的导管内癌、罕见的嗜酸性亚型涎腺导管癌。嗜酸细胞亚型黏液表皮样癌大部分肿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p63。
图6.(AB)Warthin瘤伴广泛杯状细胞化生;PAS染色示胞质内及细胞外大量黏液(C),免疫组化p63阳性局限于基底细胞(D)。本例无MAML2重排,因此符合Warthin瘤伴黏液化生。
5.嗜酸细胞性导管内癌(囊实性大涎腺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中对导管内癌的定义是“以乳头状、筛状及实性增生为特征,完全或主要位于导管内的涎腺恶性肿瘤”。该肿瘤有四种亚型:闰管型,嗜酸细胞型,大汗腺型,混合型;闰管型可能大家最为熟悉,此前曾描述为“低级别筛状囊腺癌”、“低级别涎腺导管癌”。
导管内癌具有异质性,其形态学和遗传学特点表现不一,但几乎均为低级别、浸润性可能性低的原位肿瘤。大汗腺型可能会有低级别或高级别形态,后者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方面与涎腺导管癌有重叠,除非原位型。
嗜酸细胞型导管内癌的特点为导管细胞呈典型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细胞核非典型轻微;该肿瘤可为囊性,且有诸多结构,如微乳头状、筛状、实性、罗马桥样,类似乳腺的非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与其他类型的导管原位癌一样,有连续的肌上皮层,可通过免疫组化证实。此外,嗜酸细胞型和闰管型导管内癌表达S100、SOX10和mammaglobin。有报道称嗜酸性亚型导管内癌具有TRIM33::RET融合、少见情况下为NCOA4::RET融合,或有BRAFp.V600E突变。
图7.本例为混合型导管内癌、伴大量嗜酸细胞成分。(A)图中右侧为闰管型成分,(B、C)细胞核有轻度非典型和排列紊乱;免疫组化p40示导管周围有残余的肌上皮(D);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S100(E);同时,该肿瘤也有局灶的高级别大汗腺成分(F)。
该肿瘤的诊断困难主要是因为其罕见。鉴别诊断来说,需要考虑其他单纯的嗜酸细胞性肿瘤(如Warthin瘤、嗜酸细胞瘤、嗜酸细胞癌)、多形性腺瘤伴嗜酸细胞化生、嗜酸细胞亚型黏液表皮样癌。存在明确的肌上皮以及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鉴别。
6.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嗜酸性滤泡细胞来源的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嗜酸细胞改变常见,多表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下,嗜酸性化生的程度不一,有时会伴滤泡萎缩。嗜酸细胞的细胞核常为空泡状,伴显著核仁、并有一定程度的不规则;细胞核非典型偶见类似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滤泡并不形成肿物或出现浸润性,核内假包涵体极为罕见。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是嗜酸细胞至少75%、滤泡细胞来源的肿瘤,且具有血管和/或包膜侵犯,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特征或高级别特征(如肿瘤坏死、核分裂≥5个/2mm2)。嗜酸细胞腺瘤和嗜酸细胞癌的区别,在于包膜和/或血管侵犯,因此细胞学无法做出区分;同时与非嗜酸细胞性滤泡癌一样,嗜酸细胞癌也可分为微小浸润性、包膜血管浸润性、广泛浸润性。该肿瘤倾向于通过血管播散而转移,且常见远处转移,尤其广泛血管浸润者。
图8.甲状腺嗜酸细胞癌,伴血管侵犯。本例几乎完全为嗜酸细胞构成(A);细胞核有显著核仁,偶见核沟,此时可能会考虑到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但并无真正的乳头和核内假包涵体(B)。
甲状腺的嗜酸细胞癌鉴别诊断需考虑嗜酸细胞腺瘤、嗜酸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型低分化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具体鉴别中,广泛取材、仔细形态学评估最有帮助;与髓样癌的鉴别可借助免疫组化。
图9.(左)嗜酸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真正的乳头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特征,后者也包括核内假包涵体;(右)甲状腺髓样癌也可呈嗜酸细胞表现,伴大量颗粒状胞质。可能会有部分区域为梭形或淀粉样物,借此可以做出诊断。
7.嗜酸细胞性鼻腔鼻窦乳头状瘤(鼻腔鼻窦的低级别乳头状嗜酸细胞肿瘤)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常见类型依次为内翻性、外生性、最少见的嗜酸细胞性。该肿瘤分子特征方面,与KRAS的2号或3号外显子致癌突变有关;形态学方面,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混合结构,伴拉长的乳头状突起。细胞为立方状至柱状,呈假复层而非合体状,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不过,可能并无Warthin瘤或嗜酸细胞瘤中那么显著的嗜酸性特征。表面上皮不规则,低倍镜下呈“指状”。一般可见上皮内微囊和微脓肿,表面可能会保留有纤毛细胞。内翻成分一般为囊性,而不是形成实性岛状。除了表浅部分可能有异型增生,一般并无显著非典型,核分裂也不明显。
图10.嗜酸细胞性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图示内翻性成分和乳头状瘤样成分(A);拉长的宽大乳头,衬覆指状表现的嗜酸性上皮(B);高倍镜下,上皮内有黏液性微囊和微脓肿(C)。
该肿瘤的细胞和结构很有特点,因此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尽管有内翻性成分,但并无破坏性浸润。诊断中应注意鉴别低级别非涎腺型腺癌:这也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包括了肠型和非肠型,一般并无嗜酸性表现。低级别非肠型腺癌常有乳头状表现,但并非宽大和拉长的表现,且衬覆上皮仅一层或两层;肿瘤内还可有融合的腺体成分。鼻腔鼻窦的肠型腺癌非常罕见,可为乳头状,但多形性或异型性的程度更显著,并伴有杯状细胞。涎腺来源的鼻腔嗜酸性肿瘤极为罕见,且并非乳头状表现,如鼻腔嗜酸细胞瘤。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一)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