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三)

陆世佳 华夏病理 5140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魏建国,王强

鉴别诊断及图例赏析

8.副神经节瘤(假嗜酸性的颈部及颞骨肿瘤)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一般为副交感型。该肿瘤中的主细胞胞质丰富,呈嗜碱性至嗜酸性表现的颗粒状,典型情况下呈器官样(小圆形或稍拉长的巢状),周围有支持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嗜酸性表现,加之是“颈部肿物”活检标本,此时需注意鉴别很多病种,本系列文章中其他部分也有讲述。免疫组化标记两种细胞,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三)

图11.(A)伴巢状或器官样结构的副神经节瘤,有丰富的血管网。(B)副神经节瘤中的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需注意其他嗜酸细胞病变,尤其病变位于头颈部时。(C)免疫组化Syn,主细胞阳性。(D)病变中的支持细胞表达S-100,但这一点并非副神经节瘤所特有,对于其诊断也并不敏感。

关于副神经节瘤有很多风险分层方案,具体如PASS、GAPP、COPPS;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副神经节瘤应视为有恶性潜能。副神经节瘤的转移是指出现在正常情况下无副神经节的区域。

约40%的副神经节瘤与遗传性突变有关,最常见为SDHD突变。头颈部SDH缺陷型副神经节瘤倾向于细胞小、胞质透明而不是大量颗粒状嗜酸性胞质。

9.中耳的乳头状囊性肿瘤-嗜酸细胞型(中耳的嗜酸细胞肿瘤)

中耳和内耳的肿瘤少见,伴乳头状形态者更是罕见,这类病变主要有:中耳/颞骨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内胚窦瘤、中耳腺瘤(此前称为中耳侵袭性乳头状瘤)。与鼻腔的乳头状瘤相同,颞骨的乳头状瘤也分为内翻性、嗜酸细胞性、外生性,其中内翻性最常见。颞骨乳头状瘤约半数同时存在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受累,因此支持通过咽鼓管直接累及的理论。中耳/颞骨处异位的施耐德型上皮可能也是部分病例的发生来源,尤其是肿瘤仅见于这些部位者。该肿瘤的复发或恶性转化较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更为常见,但恶性者仅报道于内翻亚型。

最近有人报道了两例少见的中耳乳头状-囊性肿瘤,其中一例为嗜酸细胞性,类似嗜酸细胞性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另一例衬覆黏液上皮。这两个病例均无明显恶性特征,且无鼻腔鼻窦的同时受累。二代测序表明嗜酸细胞性乳头状-囊性肿瘤中有MKRN1::BRAF融合。这是一种少见融合,但此前在几种恶性肿瘤中有过报道,如结肠腺癌、胰腺腺癌、甲状腺癌。该病变是否和前述“经典”嗜酸性颞骨鼻腔鼻窦乳头状瘤不同,目前还不清楚。

10.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头颈部的一种假嗜酸性病变)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属于罕见病变,但可累及诸多器官,单灶或多灶均可;儿童比成人多见。头颈部是该病变的典型发生部位,骨和皮肤最常见受累部位分别为颅骨和头皮。组织学上,朗格汉斯细胞有核沟,细胞核呈咖啡豆样,胞质丰富、嗜酸性,背景为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在内的混合型炎症细胞,且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很显著。免疫组化可确定病变中的细胞性质。

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也可发生于头颈部,如幼年性纤维黄色瘤、组织细胞肉瘤、Erdheim-Chester病等。组织细胞内大量颗粒状胞质会导致细胞呈嗜酸性表现,需要注意鉴别。头颈部还有大量病变的细胞会出现嗜酸性表现,其特征简介见表1。

1. 头颈部某些假嗜酸性病变的特征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三)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三)

图12.(A)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见有核沟、细胞核呈咖啡豆样、胞质丰富、嗜酸性的朗格汉斯细胞,背景为混合性炎症。(B)颗粒细胞瘤的胞质丰富、颗粒状,可能会考虑到嗜酸性病变;被覆鳞状上皮增生可非常显著。(C)伴横纹肌特征的肿瘤(如本例,是发生于腮腺的横纹肌肉瘤),可因胞质丰富、嗜酸性而类似嗜酸性细胞病变。(D)转移性肿瘤,如肾细胞癌转移至腮腺,可呈嗜酸性表现。

 

——全文完——

往期回顾: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一)

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二)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