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抽丝剥茧-子宫内膜标本中出现黏液上皮一例

 华夏病理 1084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读行者

子宫内膜刮除标本中出现黏液上皮的情况并不多见,但遇到这种情况应注意鉴别诊断,如黏液上皮化生、颈管微腺性增生,还应考虑罕见的黏液癌及黏液和子宫内膜样混合的癌。由于即使肿瘤的情况下,黏液上皮一般细胞形态也相对温和,异型性可能极轻微、甚至缺失,因此相关诊断多依赖于其结构表现来确定恶性诊断,如筛状、显著绒毛状表现。2014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著作中指出,子宫内膜黏液性增生伴融合或筛状结构的情况下,即使异型性非常轻微,也应诊断为癌。不过,活检等小标本的情况下,可能很难鉴别某些增生、化生和肿瘤前驱病变、肿瘤性病变。

近日,英国病理医师Gupta在《Int J Gynecol Pathol》杂志发表文章,报道了一例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具有黏液上皮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类问题,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病例展示

患者女性,55岁,因不规则子宫出血就诊。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切片中可见伴黏液上皮的复层腺体结构,并有杯状细胞,偶见核分裂。尽管未见明显异型增生,但仍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

首次超声检查表明,子宫下段有一25mm实性病灶,并有数个小囊腔,最大径达11mm,其中一处伴部分钙化。4个月后超声检查结果与此类似。由于持续间断性出血,因此后续行盆腔磁共振检查,结果表明前述实性病灶大小并无明显改变,实性区为中等信号密度,而超声中的小囊腔在T2相为高信号密度、T1相为低信号密度。

抽丝剥茧-子宫内膜标本中出现黏液上皮一例

图1. 盆腔T2加权相冠状面结构,可见肿物位于剖宫产瘢痕处。

病变位于剖宫产瘢痕处,并延伸至子宫内膜表面,子宫浆膜面并无受累。注射增强剂后病变信号密度并无增强。此次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钙化,但可见部分小灶低信号密度区,可能是超声中所见的钙化。综上所述,本次检查后仍考虑为良性病变,可能是继发于瘢痕部位愈合过程的相关病变。

重复子宫内膜活检,仍为增生的腺上皮,并伴杯状细胞及黏液湖。细胞核有一定复层表现,偶见核分裂;虽然未见明显异型性,但不能排除低级别的黏液上皮恶性肿瘤。因此,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并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

抽丝剥茧-子宫内膜标本中出现黏液上皮一例

图2. 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所见,呈增生表现的黏液腺,并有杯状细胞。

术后标本大体检查,在子宫下段可见一境界清楚、多分叶状、部分实性并部分囊性的病灶,最大径15mm。镜下检查结果出人意料:可见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成分,具体如成熟软骨、脂肪组织、衬覆杯状细胞并有黏液外渗的增生腺体、淋巴组织、肠型上皮、胃黏膜等。局灶可见钙化并伴骨形成,也可见牙齿。部分区域增生的黏液上皮取代了原有的子宫内膜组织。子宫肌层无明显异常。未见不成熟生殖细胞成分或恶性病变。总体表现为发生于子宫下段的良性成熟性畸胎瘤。双侧卵巢及输卵管无明显异常。

抽丝剥茧-子宫内膜标本中出现黏液上皮一例

图3. 切除标本镜下所见,可见成熟软骨、脂肪组织,并混有腺上皮,同时可见牙齿的釉质及牙本质。

抽丝剥茧-子宫内膜标本中出现黏液上皮一例

图4. 增生的黏液上皮取代宫腔内固有的子宫内膜。

小结

发生于性腺外的畸胎瘤或生殖细胞肿瘤约占所有生殖细胞肿瘤的1-2%,且二者组织学特征相同。临床最多见于中线结构,比如腹膜后、纵隔,罕见情况下可见于子宫。首例子宫原发畸胎瘤的报道时间是1929年,目前文献中发生于子宫内膜及宫颈的畸胎瘤也只有十余例。

活检标本中要准确诊断畸胎瘤,需查见至少两种或更多胚层的成分。尽管比较罕见,但发生于子宫的性腺外畸胎瘤患者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可能仅见黏液上皮,正如本例所示。这种情况下可能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具体的鉴别诊断还应考虑到化生、增生、低级别腺癌等可能。畸胎瘤中的黏液成分也可以有不同表现,具体涉及良性、低级别恶性肿瘤、高级别恶性肿瘤,这使得准确诊断进一步复杂化。

总之,尽管发生于子宫的畸胎瘤非常罕见,但临床及病理诊断中要考虑到这一可能,尤其是子宫内膜活检标本出现增生的黏液腺成分时。

作者在原文中还对子宫畸胎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进行了概括介绍,感兴趣的同仁请自行查阅原文。

点击下载原文文献


参考文献

Gupta G, Hussain F, Bagwan IN. Mucinous Epithelium in Endometrial Curetting Leading to Diagnostic Conundrum: A Case Report. Int J Gynecol Pathol. 2021;10.1097/PGP.0000000000000779.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