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感染性疾病实例(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发生多种感染性病变的风险增加,而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又常常不典型,误诊误判可能会导致治疗延迟。如临床未考虑到感染性病变可能而将相关标本送病理检查,此时由于固定等原因,相关标本已无法进行病原体培养等检查,这种情况下病理医师做出病原学诊断的意义尤其显著。
有鉴于此,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病理专家Mohanlal等在《South Afr J HIV Med》杂志发表文章,对日常工作中收集的HIV感染患者并发其他感染性病变进行了个案介绍,且对不同类型感染做了简单评注。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些感染的相关特征,并避免临床工作中的误诊、漏诊,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图1)
病例1,患者男性,已知HIV阳性,因两系血细胞减少行骨髓环钻活检。特殊染色在细胞内可见真菌孢子。组织学诊断为真菌感染,建议临床进行真菌培养。
(图2)
病例2,患者女性,32岁,因脐部皮肤病变行皮肤打孔活检。血清及脑脊液中隐球菌抗原阳性,脑脊液真菌培养可见新型隐球菌。患者血液CD4计数为1个/μL。送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在细胞外可见大量芽孢。AB-PAS染色可见包囊及细胞壁(插图所示),最终诊断为隐球菌感染。
注:组织病理学对真菌感染的诊断一般是比较及时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组织病理学考虑到真菌感染可能、才进一步加做真菌培养等检查。尽管培养仍是真菌诊断的金标准,但组织学查见真菌孢子或菌丝,也可以可靠的做出诊断;具体可能需要特殊染色的协助,如六铵银染色、PAS染色。
真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也会提醒病理医师进行特殊染色,具体如肉芽肿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性微脓肿、泡沫样组织细胞、溃疡形成、假上皮瘤样增生、化脓性炎症等。某些形态学线索可提示具体的真菌种类,如隐球菌的芽孢位于细胞外、且大小不一。耶氏肺孢子菌一般位于泡沫样渗出物中,六铵银染色阳性,且表现为中央逗点状、呈塌陷样表现。
(图3)
病例3,40岁女性,已知HIV阳性,全血计数为两系血细胞减少。骨髓环钻活检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Ziehl Neelsen染色在细胞内可见大量聚集的抗酸阳性细菌。行细菌培养检查,可见大量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PCR检查证实为鸟型分枝杆菌。
注:HIV和分枝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早已明确:HIV感染患者容易出现分枝杆菌感染的进展及播散,而分枝杆菌的感染又会增加患者的HIV拷贝数。分枝杆菌感染时组织学表现不一,典型情况下应为肉芽肿性炎症,但随着免疫受损的加剧,可能并无肉芽肿形成,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坏死明显。
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mycobacterial spindle cell pseudotumour)是分枝杆菌感染的另一表现形式,更多见于淋巴结活检。该病的特点为梭形组织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由于细胞梭形表现显著,因此可类似宿主发生的间质性肿瘤从而导致误诊误判。卡介苗接种后也可出现感染表现,具体可表现为局灶性或播散性病变。局灶性病变者还可发生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开始之后,属于免疫重建的一部分。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在心,尤其发生于儿童的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组织学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时。
(图4)
病例4,患者34岁男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因右侧足部出现蕈伞状肿物就诊。患者血CD4细胞计数为21个/μL。常规皮肤活检,可见杆菌性血管瘤病的特征,Warthin-Starry染色证实有杆菌存在,未进行PCR检测。最终诊断巴尔通体(Bartonella)感染所致杆菌性血管瘤病。
注:组织学上,杆菌性血管瘤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为血管样腔隙呈小叶状增生,其中的内皮细胞呈胖梭形,且具有中性粒细胞碎屑。病变中的细菌在增生间质内呈嗜碱性表现,容易误判为纤维素。这种细菌可导致内皮的抗凋亡、促炎症状态,因此表现出前述组织学特征。Warthin-Starry染色或PCR检测可确定诊断。
从组织学角度来说,巴尔通体感染所致杆菌性血管瘤病需注意鉴别分叶状毛细血管瘤、Kaposi肉瘤。还要注意的是,巴尔通体感染最常见表现为免疫抑制患者发生杆菌性血管瘤病,但也可在肝脏形成出血灶,或引发心内膜炎、骨髓炎、猫抓病等。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Mohanlal R, Reddy DL. Spectrum of HIV-associated infectious diseases: A case series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histopathologist. South Afr J HIV Med. 2020;21(1):1087.
doi:10.4102/sajhivmed.v21i1.1087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