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1724 评论
[导读] 积极有效地开展IBD相关质量标准的建设,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将是IBD诊疗的长期任务。

2025年,150万人!与2005-2014年间的35万[1]相比,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病人数显然在不断上升。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IBD的临床实践也正发生着革新,比如病情评估原本基于IBD症状转变为更客观的手段评估,治疗目标上原本以改善症状、应对疾病发作逐渐转变为长期的临床缓解、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等。IBD的多学科合作由此变得尤为重要,内镜、病理及影像等客观手段和技术,在IBD诊断、治疗前后评估、疾病监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地区水平、疾病认知普及、医疗环境等差异,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内镜、病理、影像质控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IBD相关内镜、病理和影像检查,经4次专家会议讨论和反复修改,2020年7月18日,由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中心(IBDQCC)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版IBD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终于正式发布。这三部标准的建立,无疑将使得我国IBD诊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将就内镜、病理、影像检查三项标准进行概要的介绍,以供相关医疗人员参考。 

01“黏膜愈合”时代,做好内镜检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本次公布《消化内镜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指导意见》[2],以IBD疾病为中心,参考了国内外相关专业共识和指导意见,对内镜操作理念、过程、报告与记录进行了规范。

IBD内镜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指导意见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部分、克罗恩病(CD)部分、CD胶囊内镜,第二部分为内镜报告/评分系统及其他问题(图1)。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第一部分UC和CD内容,标准起草中兼顾了二者平衡,包含其共性和个性内容,均分别从内镜诊断(CD含胶囊内镜)、治疗后随访、内镜治疗及癌变监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个方面阐述思路基本为目的、指征、方法、过程、内容、结果、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等方面,其中内镜操作的时间节点、应观察内容是制定过程中多次反复讨论的重点。

如UC治疗后内镜随访的内容中,其时间节点强调为,诱导期应在第3-4个月内镜复查;维持早期应在第6-12个月;长期维持稳定期应每12-24个月内镜复查;长程监测时,病程超过8-10年或有相关肠外并发症者,参照UC癌变内镜监测部分。比如UC癌变内镜检测中,应观察的内容包括息肉样病灶及特征、扁平或锯齿状病灶、增殖性病灶和肠腔狭窄等。比如在关于CD内镜诊断中还对疑诊CD的内镜检查流程进行了规范,如图2所示。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第二部分是内镜报告与评分系统及其他问题,其中,内镜评分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常用的经典系统,便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管理;UC推荐采用Mayo评分或UC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CD推荐采用CD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CDEIS)或CD简化内镜评分(SES-CD)等。其他相关问题,包括IBD内镜检查的肠道准备、内镜操作医师的要求、IBD上消化道/储袋/造口/特殊内镜检查等等。

 

标准对内镜报告亦做出了规范,主要包括一般内容和特殊内容两部分,一般内容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简要病史、操作目的、肠道准备方式、肠道准备评分等;特殊部分包括UC和CD分别观察记录的内容。注意应以评分标准的参数、专病诊断和随访为核心,呈现疾病特征表现+部位+程度,做到重量化而轻描述,重客观而轻主观。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02为提供精准的IBD病理诊断,统一标准势在必行

《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质量控制指标》[3-5]主要包括了人员配备和架构设施指标、标本取材评估指标、病理技术评估指标和病理报告规范化评估指标等四个方面:

人员配备与架构设施: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消化病理亚专科带头人,如3年以上IBD病理领域经验、参加过国际或国内IBD中心病理学习等; 有相对固定的消化病理亚专科团队,如至少2名病理医师为消化病理方向等;同时组成固定的消化内科、影像学、病理学、胃肠外科医师参与的多学科核心团队,定期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至少2次/月。

标本送检与取材评估:保证送检单规范,如提供必要的患者信息、病史、初步诊断意见或需鉴别诊断的疾病等;内镜活检规范,如系统性多部位肠镜及胃镜黏膜活检、每个活检部位取材组织应单独标本瓶送检等;手术切除标本取材规范如组织离体后1-2h送至病理科、标本充分取材、每个取材盒对应部位及病变等。

病理技术评估:包括组织包埋、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技术的室间质控等方面,确保不同医院的制片都达到一定水准,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病理报告规范化评估:规范化的病理报告需保证病理报告的完整性,如包括标本类型、肉眼所见、组织学描述及病理诊断三部分,对应取材部位和病变特征等;规范性,如明确病理诊断,不能完全明确的可提出倾向性意见;质控,如定期的单位诊断质控等。主要涉及IBD肠镜、小肠镜、IBD胃镜和手术标本等。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03推进影像检查质控,助力IBD精准诊疗

《克罗恩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6]主要从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扫描方案、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等方面规范相关内容。

CT肠道成像(CTE)和MR肠道成像(MRE)是克罗恩病(CD)肠道检查的有效方法,可清晰显示肠腔、肠黏膜、肠壁及肠管外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中MRE由于无辐射、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度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优点而成为年轻CD患者多次复查时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上,为CD患者选择CTE还是MRE检查,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推荐首选CTE检查的患者如首次行横断面肠道成像检查、年龄超过35岁等;推荐首选MRE检查的患者如曾有过CTE检查、年龄小于35岁等。 

此外,在规范中,还对CT、MR的设备和参数设置进行了规定,同时对CTE、MRE、肛周MRI的检查步骤以及不同影像表现的描述进行了规范,从而提升不同医院IBD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保证高质量的影像学检查。 

对于CTE和MRE的结构式报告,由于IBD的肠道病变范围和并发症等呈现不一致性,所以关于影像的结构式报告应尽量全面,这对于IBD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都具有极大的益处。不同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临床需求进行内容增减或修改,尤其是诊断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书写。 

IBD的影像学质控标准对如何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诊治手段、如何准确描述影像学结果以及规范IBD影像学报告书写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期待不同影像科医生对CD影像特征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的影像报告质量差异进一步缩小。

04总结

在IBDQCC的指导和带领下,历经6个月的时间,第一版IBD内镜、病理、影像学质控标准的制定得以成功完成,这对于我国IBD诊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IBD病情评估标准和治疗目标发生演变,多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积极地响应并开展内镜、病理、影像学质控标准实施,将更加有利于IBD治疗目标的实现,为改善更多IBD患者的生命质量造福!未来,IBDQCC将继续开展IBD诊治中心的评审工作,同时将IBD质量控制向更加细化、更专业化的方向推进!

本文审校专家

钟捷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小肠疾病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内外科对话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顾问

中国医师学会肛肠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小肠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促会消化病专业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炎症性肠病“爱在延长”(CCCF)基金会理事

肖书渊教授

武汉大学病理中心及中南医院病理科主任

湖北省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病理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Club组长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教授

美国最佳医生:2007, 2019

首先发现CD10在肝细胞癌病理1诊断中的应用(Am J Pathol; 2001)

首先发现药物doxycline所致毛细血管破坏性胃黏膜损伤之特异病理学改变 (Am J Surg Pathol; 2013)  

李子平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影像诊断专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专业委员会顾问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消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临床医学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主委委员


参考文献:

[1]KAPLAN G G. The global burden of IBD: from 2015 to 2025.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12(12):720⁃727.

[2]消化内镜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指导意见.

[3]炎症性肠病病理质量控制指标.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病理协作组、叶子茵、肖书渊 (通讯作者)、赵景民、石雪迎、郑丽端、王曦、田素芳、黄艳、李增山. 肠道EB 病毒感染组织检测和病理诊断共识. 中华消化杂志2019; 39 (7): 433-437.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7.001

[5]肖书渊,叶子茵,陈敏,周炜洵,石雪迎,李增山,袁菲,姜支农,孙菁,王新颖,吴开春. 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的专家建议[J]. 中华消化杂志. 2020; 40(3):180-185.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20.03.000

[6]克罗恩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