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CAP文献学习-深入剖析NIFTP(二)
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的《Review Article》栏目会专门就某一病理问题刊发专题文章,这类文章针对性强,阐述详尽,对于年轻病理医师的学习极有帮助。近日该栏目刊发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Hospit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病理专家LiVolsi、Baloch就“具有乳头状核特点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相关问题撰写的文章。我们对该文进行编译介绍,希望有助于各位病理同仁对该问题的掌握和处理。
概述
甲状腺滤泡亚型乳头状癌这一概念的提出,引发了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1)有完整包裹、与浸润性生长之间的争议,(2)细胞核特征性与经典型乳头状癌特征性之间的相似程度问题。仅第二个问题来说,也有诸多研究探讨了具体诊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总体来说,鉴于甲状腺良性病变(包括增生性结节、腺瘤)与癌的细胞核细节变化较大,因此即使在专业的甲状腺病理医师之间,有时候也很难得到一致结论。至于有完整包膜(包裹性)与浸润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之间的鉴别,则相对容易,因为低倍镜下基本就可以轻松判定出浸润性生长方式、以及细胞核特点。但,包裹性亚型则又会出现问题:其细胞核特征是否充分、有无包膜侵犯。需要注意的是,严格说来,浸润性(infiltrative)和侵犯(invasive)之间是有区别的:浸润性指的是伴显著乳头状癌核特征的滤泡型肿瘤呈无包膜、与周围甲状腺组织随机交织在一起的生长方式,而侵犯则用于有包膜的滤泡性肿瘤呈现出包膜受破坏、或包膜侵犯、血管侵犯。
就包裹性病变来说,相关问题来自于有无侵犯对预后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有无包膜侵犯的确对预后是有影响的,因此无包膜侵犯的滤泡亚型乳头状癌预后极好,就转移潜能来说应属于低危型病变。如果这一点是确定的,那么又有人提出:该组肿瘤为什么还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并做放射性碘治疗?为什么将其诊断为“癌”?
有鉴于此,2015年,一个包括了病理医师、外科医师、内分泌医师在内的国际研究小组在匹兹堡大学Yuri Nikiforov教授带领下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无包膜侵犯的滤泡亚型乳头状癌的预后。他们从世界范围内选择了两组包裹型滤泡结构甲状腺肿瘤,第一组为包裹性或境界清楚、但无侵犯表现的肿瘤,第二组为包裹性滤泡型、但有包膜和/或脉管侵犯的肿瘤。随访研究表明,第一组109例无侵犯的肿瘤即使治疗上并未进行甲状腺全切、并未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患者也未见复发或转移;而第二组则有复发、甚至远处转移及死亡。第一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4年,且该时间要短于第二组。
该研究证实,文献中包裹性、伴细胞核异常的滤泡性肿瘤只要无侵犯,则预后极好。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可能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据此,该研究提出了具有乳头状核特点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umor with papillary like nuclear features,NIFTP)这一诊断名词。这一研究结论很快导致将这类病变归为良性肿瘤、不是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小组中的病理医师其实并无一人提出这类病变是“良性”;相反,很多人认为该肿瘤可能类似浸润前肿瘤,最好将其视为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相似的情况。与此同时,该研究发表之后,很多单位也发表了NIFTP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报道。相关问题导致NIFTP的诊断标准做了修订,具体比如必须排除伴任何乳头状生长、砂粒体、实性生长(30%或更多)、大量核分裂、非典型核分裂、真正凝固性坏死等情况。如果无上述组织学特点,则伴细胞核异常的非浸润性滤泡型肿瘤可以诊断为NIFTP,所以具体诊断中应在整个肿瘤中排除上述所有特征、且证实无侵犯行为。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LiVolsi VA, Baloch ZB.Noninvasive Follicular Tumor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 A Practice Changer in Thyroid Pathology[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20.
DOI:10.5858/arpa.2019-0689-RA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