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CAP文献学习-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二)
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会专门就某一病种刊发专题文章,这类文章针对性强,阐述详尽,对于年轻病理医师的学习极有帮助。本期我们选择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Lausanne University Hospital)病理专家La Rosa、Bongiovanni就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所撰写的文章进行编译,希望有助于各位病理同仁对该肿瘤的了解和掌握。
概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是一种低级别恶性肿瘤。该肿瘤由黏附性差的上皮细胞构成,结构上表现为实性、假乳头状结构,且并无特异性胰腺上皮分化。自1959年第一例报道以来,文献中曾用过不同的名称,如Frantz’s肿瘤、Hamoudi’s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乳头状上皮性肿瘤、乳头状及实性肿瘤、乳头状-囊性癌、实性-囊性肿瘤、乳头状-囊性肿瘤等。曾有一段时间将该肿瘤视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但分子检测证实该肿瘤具有癌相关的基因改变,且已证实可以转移,因此虽然其预后较好,但却是真正的恶性肿瘤。
胰腺SPN罕见,约占成人胰腺外分泌肿瘤的0.9-2.7%,占成人胰腺囊性肿瘤的5%左右。自2000年起,英文文献中报道的数量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对该病认识提高所致,而并非真正的发病率增加。该病无明显种族差异。年轻女性最为多见,女性患者年龄平均28岁,40岁以下女性SPN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30%。男性也可发生,但更为罕见,且患者年龄要比女性大5-10岁。需要注意的是,SPN也可见于儿童。
大部分SPN临床无明显症状,一般为影像学检查偶见。部分病例中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厌食、疼痛等。肿物较大者可因肿瘤自发出血而导致急腹症。肿瘤标志物正常,因此对于诊断无帮助。罕见的情况下,SPN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关。
细胞学特点
胰腺实性及囊性肿物诊断过程中,一般首先进行细胞学检测。由于其独特的临床及预后表现,因此明确为SPN对于避免激进的手术或化疗来说意义重大。常用方法为超声引导、内镜下细针穿刺,对于有经验的单位来说是非常安全、性价比较好的,结合对涂片进行现场快速评估,可以大大提高标本质量。本文原作者所在单位采用的是22G或25G针进行穿刺。现场快速评估可疑神经内分泌肿瘤或SPN者,再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四次穿刺,以确保得到足够组织用于细胞块、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胰腺SPN细胞学标本一般细胞丰富,且有特征性分支乳头状结构,周边为黏附性差、形态单一的小细胞。细胞核也形态单一,有时候可见核沟或核膜切迹;也可出现裸核。涂片背景干净,有时有显著出血。乳头周围有特征性的黏液样、透明物质围绕;查见蝌蚪样细胞(cercariform cell)、泡沫样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也是重要的细胞学特征。其中蝌蚪样细胞在SPN与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中尤其有用:后者细胞形态更为规则,无胞质拖尾表现。当然,确诊必须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因为细胞学标本有时不是那么宽裕,因此巧妙选择抗体组合非常关键。
表1. 胰腺SPN细胞学特点总结
图1. (左)SPN穿刺标本,低倍镜下可见有分支的乳头状结构,周边为黏附性差的肿瘤细胞。(右)高倍镜下,SPN的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单一,有自乳头脱离的倾向。
图2. SPN细胞学中,细胞核有轻度非典型,有核沟(左图中箭头所示),胞质稍有拖尾表现,即所谓蝌蚪样细胞;除瘤细胞形态单一外,还可以看到有巨噬细胞和/或巨细胞的出血性背景。
图3. (A)SPN瘤细胞,黏附性差,胞质细腻、有拖尾表现,这样的细胞称之为蝌蚪样细胞;(B)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呈小簇状,胞质在周围呈窄窄的一圈分布。
大体特征
胰腺SPN为单发肿瘤。成人患者肿瘤位于胰尾的几率稍高,儿童患者则位于胰头部的几率稍高。肿瘤大体为圆形,境界清楚;尽管文献中报道0.5cm至25cm不等,但一般比较大,平均8-10cm。
肿瘤切面表现不一,有些为完全囊性,有些则为程度不等的实性、囊性、出血、坏死等表现。罕见的情况下,SPN以实性表现为主,尤其病变较小时。肿瘤一般境界清楚,但也有侵及十二指肠肠壁或其他相邻结构的报道。
图4. SPN大体,本例为圆形、界清表现,切面完全为囊性(右侧实性区域为脾脏)。
图5. SPN大体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实性、囊性、出血、坏死区域混杂(左),而更罕见的情况下可完全为实性(右)。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La Rosa S,Bongiovanni Massimo.Pancreatic 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Key Pathologic and Genetic Features[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20.
DOI:10.5858/arpa.2019-0473-RA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