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肿瘤转移至皮肤并不多见,临床为进展期病变,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一般皮肤转移灶与原发肿瘤较近,但也有远处转移者。临床最常见转移至皮肤的肿瘤原发灶为乳腺、肺、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其他肿瘤也可以转移至皮肤;对于类似病变,病理诊断会有一定挑战性。近日,MD Anderson肿瘤中心病理专家Ruiz等人在《Annals of Diagnostic Pathology》杂志报道了一组少见的皮肤转移性肿瘤病例并进行了讨论。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病例展示
病例1,患者女性,52岁,已确诊为甲状腺间变性癌。甲状腺肿瘤病理检查,细胞形态学为上皮样、梭形,显著多形性,偶见多核巨细胞;局灶细胞可见甲状腺乳头状癌核特征性并呈滤泡状及乳头状生长;确诊时肿瘤即已侵犯颈部软组织;当时免疫组化结果TTF-1、CK-pan、CK7阳性,CK20、CDX2、ER、GCDFP-15、Napsin A阴性。
确诊2月后,患者肺部出现多形性、高级别肿瘤,免疫组化PAX8阳性,支持甲状腺间变性癌转移;行化疗。确诊8个月后,患者纵膈淋巴结出现转移。确诊10个月后,患者左髋部后方出现一个3cm的真皮内结节,活检表现为多形性肿瘤,细胞主要为上皮样,局灶为梭形,累及真皮深部,表皮尚完好。免疫组化肿瘤细胞PAX8阳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确诊为甲状腺间变性癌转移至皮肤。后续虽经颈部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案,但患者出现多发骨转移并伴病理性骨折。甲状腺肿瘤确诊14个月后,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
图1. 转移性甲状腺间变性癌,累及真皮深部;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伴核分裂,免疫组化PAX8阳性。
病例2,患者男性,78岁。患者曾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而行甲状腺全切及放射性碘治疗,术后8个月时行颈部病变广泛切除,肿瘤广泛累及颈部淋巴结及软组织、喉部软骨、锁骨骨膜;此次手术时影像学检查见双肺结节。甲状腺手术3年后曾行分子检测证实BRAF V600E突变而行相关靶向治疗。甲状腺术后7年,右肺上叶结节渐增大,活检未见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表现,但主要为显著多形性的上皮样成分、梭形细胞成分。免疫组化检查,肺部病变瘤细胞表达PAX8,且有BRAF V600E突变,不表达TTF-1、desmin、S100。
综合上述资料,肺部病变诊断为符合甲状腺癌转移、伴间变性转化;继续行靶向治疗并姑息性放疗。1年后,患者鼻部皮肤出现小结节。病理检查,镜下形态为具有显著多形性的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累及真皮;免疫组化BRAF V600E阳性,CD10局灶阳性,阴性指标有PAX8、TTF-1、CK-pan、desmin、p63、ERG、CD34、CD30、黑色素瘤相关标记。综合相关结果,符合甲状腺间变性癌转移。出现鼻部皮肤病灶后3个月,患者死于突发心脏病。
图2. 转移性甲状腺间变性癌,累及真皮,细胞核具有多形性,核分裂多见。
病例3,患者男性,63岁,以往确诊为食管中至低分化腺癌。确诊后行放化疗,8个月后手术切除,切除标本中可见残余低分化癌组织。术后2年时,肋骨及右肺出现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CDX2阳性,TTF-1及napsin A阴性;肺部病灶行立体定向放疗及化疗。治疗完成4个月后,右侧头皮出现3cm红斑并伴表浅糜烂。病理检查为低分化癌组织,累及真皮,并有显著单细胞生长方式。病变细胞表达CDX2。病理结果符合食管腺癌转移。至本文发表时,患者仍在接受放化疗。
图3. 转移性食管低分化腺癌,累及真皮,表皮无明显受累。瘤细胞多形性明显,散在核分裂;免疫组化CDX2阳性。
病例4,患者男性,63岁,以往确诊为低分化胆管癌并行化疗。原发灶免疫组化,肿瘤表达CK19、CDX2、villin、CK7(局灶),不表达CK20。确诊后6个月内,出现累及结肠、肝脏、网膜及脑的转移性病变;化疗方案中加入派姆单抗,并行伽马刀治疗脑部转移灶。8个月后,患者自诉3月前左颊部出现逐渐增大的结节,目前已达2.8cm,溃疡型;组织学检查为累及真皮并伴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中分化腺癌,形态学符合转移性胆管癌。至本文发表时,患者仍姑息治疗中。
图4. 转移性胆管癌,临床表现为左颊部皮肤2.8cm溃疡型病灶,镜下为累及真皮的转移性中分化腺癌。
病例5,患者72岁,女性,因皮肤结节就诊。既往曾有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病史,已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后16年时出现膈上淋巴结转移,21年时出现胸部软组织转移,25年时出现左髋部软组织转移。多年来行多次化疗。此处皮肤结节约在卵巢癌后27年。大体为颈部后方、左肩部的皮下结节,各约2.5cm,已发现3月余。颈后结节活检,形态学为低级别乳头状病变,砂粒体多见,累及真皮;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PAX8。病理结果符合转移性低级别浆液性癌。转移灶广泛切除,至本文发表时,患者仍无病生存并持续随访中。
图5. 转移性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累及真皮深部;非典型细胞呈乳头状、浸润性生长,伴钙化/砂粒体;免疫组化PAX8阳性。
病例6.患者男性,60岁,因耻骨上区皮肤病变就诊。以往曾有前列腺癌病史,Gleason评分9分(4+5);最初行激素治疗、新辅助化疗、放疗;确诊7年后,出现骨转移并再行辅助化疗;1年后在耻骨上区出现质硬红色斑块。活检病理检查,为中分化腺癌累及真皮,表皮也有轻度累及;瘤细胞可见显著核仁,免疫组化NKX3.1阳性。病理结果符合转移性前列腺癌。,至本文发表时,患者仍健在并激素治疗、放疗中。
图6. 转移性前列腺癌,累及真皮。镜下为中至低分化腺癌成分,表皮无明显受累;免疫组化NKX3.1阳性。
小结
皮肤转移癌中,原发灶最多见为乳腺癌,约占所有皮肤转移性肿瘤的51%,占女性皮肤转移性肿瘤的73%,因此皮肤转移性肿瘤的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3。其他常见转移至皮肤的肿瘤类型还有肺癌、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癌、泌尿生殖道癌。对于儿童来说,最常见转移至皮肤的肿瘤则为神经母细胞瘤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就皮肤转移癌的发病部位来说,一般与原发灶相近,但也有远处转移者,发生远处转移时以头颈部最为多见。
皮肤转移性肿瘤应注意和皮肤附属器原发的癌鉴别。就病理表现来说,皮肤转移性肿瘤一般和原发肿瘤形态学极为相似。对于转移性小细胞癌来说,与皮肤原发的癌(如Merkel细胞癌)及原发肉瘤的鉴别非常困难,此时必须结合临床病史及必要的免疫组化指标。
部分皮肤的原发肿瘤也的确很难与转移性肿瘤鉴别,如皮脂腺癌、高级别皮肤附属器癌等。有研究称p63有助于鉴别:皮肤的附属器癌大部分情况下p63均为中至强阳性,而转移癌为阴性。D2-40也有助于鉴别,皮肤的附属器癌多为阳性,而转移癌为阴性。这类指标也可联合B72.3、calretinin、CK5/6、BerEP4、CK20等用于鉴别。
总之,皮肤的转移癌并不多见,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尤其进展期的患者应高度警惕。皮肤转移癌的原发灶最多见为乳腺及肺,但其他部位的癌也可出现皮肤转移。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Ruiz SJ,Al Salihi S,Prieto VG,et al.Unusual cutaneous metastatic carcinoma[J].Annals of diagnostic pathology,2019,43:151399.
DOI:10.1016/j.anndiagpath.2019.08.003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