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皮肤囊性病变诊断线索及陷阱解析(二)
皮肤囊性病变诊断线索及陷阱解析(三)
日常病理实践中,皮肤囊性病变相对常见。部分为真正的囊肿,即内衬良性上皮、充满液体或半固态物质;部分为假性囊肿,即内部并无上皮衬覆,具体如瘘管、呈囊性表现的恶性肿瘤等。近日,西班牙病理专家Pérez-Muñoz等在《美国皮肤病理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就皮肤囊性病变诊断中的相关要点、线索及部分诊断陷阱进行了详尽阐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问题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一.假性囊肿
很多假性囊肿是继发于炎症性病变所致,具体如骶部藏毛窦:囊壁为肉芽组织,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常见毛干。其实存在毛干是藏毛窦早期表现,偏光镜下更为明显;但复发病例中可能并无毛干成分。复发病变可见引流窦道,类似化脓性汗腺炎。此外,任何类型的瘘管只要持续存在,均可出现鳞状化生并形成真正的囊肿;并且这类囊肿基础上可以发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图1. (左)病程较长的藏毛窦低倍观,可见内陷的表皮,周围有肉芽状组织并有广泛纤维化;病程较长的时候不一定会出现毛干成分;(右)复发性藏毛窦,该例上皮可见鳞状化生。
充满黏液的假囊肿相对常见。手指黏液囊肿的早期阶段为黏液在某些间隙的蓄积,混有胶原纤维。黏液蓄积逐渐增多,逐渐形成囊腔;进展期时一般表现为充满黏液的囊腔,囊壁紧邻肢端表皮的基底层,表皮变薄、并伴角化过度。另一个部位特异性假囊肿为口唇处的黏液囊肿:一般多见于唇部,但可以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考虑到这一病变,但也可见于成人。组织学上为充满黏液的囊腔,伴大量吞噬黏液的组织细胞。病变周边常可见小涎腺,这正是该病变始发之处。血肿机化、血栓再通、注射操作、异物等均可导致假囊肿形成。
腱鞘处黏液物质在间隙发生类似沉积也可形成假性囊肿,在某些部位也称为滑膜囊肿。尽管名称不同,但囊壁一般会有一层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与滑膜细胞有关。偶有内含异物的假囊肿可在囊壁出现滑膜化生,类似乳腺植入物包膜处的滑膜化生。
图2. (左)滑膜囊肿,内壁有组织细胞,免疫组化CD68可证实;(右)手术缝线所致的滑膜化生。
二.囊肿
囊肿分类有多种方法,但最简单者可能是根据其组织学特征或起源而分为3类:表皮样/毛发囊肿、腺体来源的囊肿、来自胚胎残余的囊肿;前述两种也可混杂存在。
1.表皮样囊肿/毛发囊肿
该组囊肿可谓病理日常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病变,非皮肤专业的临床医师最常称之为皮脂腺囊肿。其实这组病变可能包括了毛囊漏斗部囊肿(infundibular cysts)、肢端表皮囊肿(acral epidermal cysts)、粟丘疹样囊肿(milium cysts)、发疹性毳毛囊肿(vellus eruptive cysts)、色素性终毛囊肿(pigmented terminal hair cysts)、毛根鞘囊肿(trichilemmal cysts)、增生性毛根鞘囊肿(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s)、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等,其共同点在于内衬均为角化鳞状上皮。
毛囊漏斗部囊肿是成人最常见的皮肤囊肿,常发生于此前有过痤疮病史的面颊、颈部、背部。偶有多发,尤其阴囊部位,有时伴阴囊钙质沉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组织学上该囊肿内衬表皮型、角化上皮,有颗粒层,与中央的疏松角质成分平滑过渡,类似毛囊漏斗处表现。由于该囊肿源自毛囊,因此常见连接至表面的开口。
肢端表皮样囊肿一般位于脚底处,可能是创伤导致表皮内陷所致,因此可能是真正的表皮包涵囊肿。该囊肿内侧面为有颗粒层的鳞状上皮,内含致密嗜酸性角化物,类似相应部位的表皮。无颗粒层的反应性角化不良几乎很少出现。
图3. (左)阴囊处毛囊漏斗部囊肿,内含大量疏松角质物,伴类似正常表皮表层的角化表现;(右)肢端表皮样囊肿,表现为类似正常表皮的显著角化。
粟丘疹样囊肿是指较小的表皮包涵囊肿,为直径1-2mm的小圆形囊肿,位于真皮浅层,一般发生于面部,但其他部位也可出现。一般会有擦伤、糜烂、水疱性疾病、光化性损伤等病史;组织学上几乎与毛囊漏斗部囊肿完全一致。也可出现多发及聚集性病变,局部聚集在一起的多发病变称之为斑块状粟丘疹(milia en plaque);这可能是特发性或继发于其他病变所致,如红斑狼疮。斑块状粟丘疹中囊壁内衬菲薄表皮,细胞学并无异型性,是与毛囊漏斗型囊性(infundibulocystic)鳞状细胞癌鉴别的最佳指标。
发疹性毳毛囊肿及色素性终毛囊肿也与毛囊漏斗部囊肿相似,但其中分别含有毳毛毛干或色素性终毛。某些情况下可见毛干起源的毛囊球部附着于囊壁。
毛根鞘囊肿多位于头皮,其位置较毛囊漏斗部囊肿稍深,常与周围组织之间有清晰分界,因此容易手术切除。镜下为角化上皮与中央的致密、嗜酸性角化物之间突然过渡,部分病例会在囊壁有增生区、并与增生性毛根鞘囊肿相互移行。增生性毛根鞘囊肿主要位于头皮处,镜下为鳞状细胞呈条索状、轮辐状、分叶状,中央仍为致密、嗜酸性角化物。这种情况下的表皮比常规毛根鞘囊肿的表皮要厚,且会出现非典型特征,如细胞核深染、空泡状,核仁明显,偶见核分裂。部分增生性毛根鞘囊肿以实性成分为主,而有些则有显著囊性成分、或表现为既有毛根鞘囊肿又有表皮样囊肿的混杂性表现。有作者提出最好将增生性毛根鞘囊肿归为肿瘤性病变,且组织学检查必须仔细,因为已有恶性转化的报道,尤其是病变多发、位于头颈部外的其他部位、且生长迅速者。
毛母质瘤多见于儿童的头颈部及上肢,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镜下为毛母质样细胞、鳞状细胞的结节状囊性增生,伴大片凋亡、仍有细胞结构的区域,即鬼影细胞。局灶有表皮样角化及程度不等的角化过度。病变进展完全及退缩期的特点为出现钙化及成熟骨组织。部分病例体积较大,以至于影像学可误判为软组织肿物;这种情况下由于病变的异质性,可能诊断非常困难,尤其部分活检的情况下。超声检查有助于指导诊断,大部分情况下会表现为卵圆形低回声肿物,内部伴钙化及血管。
图4. (左)毛根鞘囊肿,内衬鳞状上皮,呈毛根鞘型角化;(右)毛母质瘤,基底样细胞凋亡而结构尚存,呈鬼影细胞表现。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Pérez-Muñoz N,Llamas-Velasco M,Castillo-Capponi G,et al.Dermatopathology of Cutaneous Cystic Lesions: A Practical Review With Diagnostic Clues and Pitfall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2019,41(11):783-793.
DOI:10.1097/DAD.0000000000001362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