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王泰龄 | 病理科“老侦探” 年过九旬天天上班,就问你服不服?

北晚微健康 1579 评论

作者:贾晓宏    来源:北晚微健康

在大医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医生的医生”,也被誉为医生中的“侦探”,他们就是病理科医生。在北京的“病理圈”里,有一位年过九旬依然天天工作的“老侦探”,她就是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首任主任——王泰龄教授。

王泰龄 | 病理科“老侦探” 年过九旬天天上班,就问你服不服?

“显微镜和切片是最爱”

病理科是一个很少与患者直接打交道的科室,有些人听到病理科就会想到检验科,“验血的吧?”也有人会理解为病历科,“可以复印病历吧?”其实,病理科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还可以查明死亡原因。

王泰龄 | 病理科“老侦探” 年过九旬天天上班,就问你服不服?

病理的奇妙之处,也是吸引王泰龄走入病理圈的主要原因。王泰龄中学毕业后考入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当年学医还是受到我父母的好友、北京协和医院刘士豪教授的影响。”1948年,王泰龄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师从著名病理学家胡正祥教授,“那时,我经常代表病理科去介绍病理诊断的情况,那么多的大专家都听我一个小大夫的报告,让我感觉到病理科确实非常重要。”1953年,王泰龄被调到白求恩医科大学工作,参与创建临床学院病理科。1984年,她又回到北京,到刚刚建院的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担任首任主任。

在病理科工作几十年,每天工作就是和病理切片、显微镜打交道,外人看来这就是一项重复性极强的枯燥工作,对于王泰龄来说,却充满了无穷乐趣。王泰龄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两台显微镜,她摸着显微镜告诉记者,“我最喜欢显微镜,最喜欢看切片。”每张同样大小的病理切片,在王泰龄看来都充满了无穷的奥秘,“你看,一张片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临床诊断、科研探索、教学指导……”

“再年轻10岁就好了”

王泰龄教授对病理事业的热爱,影响着科室里的每一个人。每天早上8点,她会准时来到病理科上班,参加会诊;周末也会腾出半天时间来科里转转。“我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再年轻10岁就好了。”医学需要终身学习。从医70多年来,王泰龄教授从来不敢放松自己的学习,即使现在已经93岁,她依然时刻在关注病理学及其他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

王泰龄 | 病理科“老侦探” 年过九旬天天上班,就问你服不服? 

很多人夸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找到疾病的元凶,但王泰龄教授从来没有想过“吃老本”,她笑眯眯地说:“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不能拿过去的资料给学生们讲课。”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经常举行培训,每次讲课前,王泰龄都会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给完全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讲课、给在病理科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前来进修的医生讲课,内容不能一样。”天天工作,天天学习,但王泰龄还是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如今,病理科面临着病理医生匮乏的问题,王泰龄特别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病理人才。“病理不能落后于临床需要,这是我最着急的。”

方寸之间显智慧

近年来,王泰龄致力于肝病病理的临床诊断和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她先后为我国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标准,重型肝炎、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的病理诊断标准。

呈现在病理科医生面前的切片,有效部分不过1平方厘米。方寸之间,考验的是病理科医生的智慧。方寸之外,是病理科医生深厚扎实的阅片功底和永不懈怠的学习劲头。如今每个工作日,90多岁的王泰龄都坐在显微镜前观察充满乐趣的微观世界,70多年前她就这样坐在显微镜前观察切片,直到今天,显微镜和切片依然是她的最爱。她爱这切片中的无数红浆蓝核,她爱那千奇百怪的结构特点,她爱从中的抽丝剥茧,为患者理出病因下出诊断,为外科画定手术界线,为内科用药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