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四) 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

强子 华夏病理 5272 评论

编译整理:强子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一)真菌感染诊断概要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二)耶氏肺孢子菌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三)曲霉菌

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吸入小的孢子而感染。新型隐球菌在自然中见于鸟类(尤其鸽子)与泥土,对人类为机会性致病,肺部感染者几乎均为免疫抑制患者。免疫正常者也可患病,但预后一般并不严重。除导致肺炎外,还会导致脑膜炎。

组织学上,新型隐球菌一般导致非坏死性、或坏死性肉芽肿,尤其免疫抑制患者更是如此。新型隐球菌大小不一,2-20μm,圆形或卵圆形。一般形成一个HE中可见的黏液样被膜,黏液染色观察更为明显,不过该被膜缺失时黏液染色阴性。也可见内含大量病原体的巨细胞。诊断方面,要注意鉴别荚膜组织胞浆菌及芽生菌属。需要注意的是,偶有组织学表现非常典型的新型隐球菌感染病例,而微生物培养结果阴性。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四) 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

9. 新型隐球菌感染。镜下见坏死性肉芽肿,中央为大片坏死区,周围为一圈上皮样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慢性炎症细胞。HE染色中坏死区内可见周边淡染、簇状分布的真菌。染色可见病菌大小不一,插图示黏液染色,显示部分病原体周围有一圈黏液。 

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本病遍及全球,美洲、非洲及亚洲为主,欧洲少见,免疫功能受抑制者是该病高发人群。传染源为鸟类及蝙蝠的粪便,一般为吸入致病,因此有洞穴探险史者常提示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的可能。

80%的感染者可能并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免疫功能受抑制者则一般表现为亚急性病变,但症状并无特异性。病变可局灶,也可弥漫,在肺部一般为结节性浸润灶,也可出现播散性病变。肺癌分期检查时,淋巴结内偶见荚膜组织胞浆菌所致肉芽肿。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不一,可表现为原发性(肺部急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播散性,也可表现为慢性空洞型病变、纤维性纵膈炎、肺部透明样变的结节等。由于肺部实性结节可逐渐增大且伴空洞、锯齿状改变,无钙化,PET检查中可见高摄取,因此临床可考虑为肺癌。该病确诊依赖于组织学切片六铵银染色检出病原体,或微生物培养阳性、血清学检查阳性。不过表现为肺部孤立性病灶者,很多血清学检查阴性。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四) 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

10. 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可见中央大片坏死的肉芽肿,似有分层现象,周围为硬化的纤维组织及慢性炎症反应。坏死灶内可见小的卵圆形芽孢,成簇分布,形态学符合荚膜组织胞浆菌。

人体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后,一般可在巨噬细胞内或其周围发现其孢子,直径约2-4μm,卵圆形,大小均一。肺部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特点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在气道内浸润,间质可见较大的坏死灶及小的坏死性肉芽肿。慢性组织胞浆菌病时特点为坏死性肉芽肿,但此时的肉芽肿呈硬化性改变甚至钙化。不过这种情况下有时很难观察到病原体,微生物培养也基本阴性,因此组织学检查并加做六铵银染色等对于确诊极为关键。如前所述,此时坏死性肉芽肿内很难见到病原体,需注意在组织细胞内仔细观察。

鉴别诊断需注意耶氏肺孢子菌、球孢子菌、利士曼原虫、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不过,临床表现方面可排除利士曼原虫与光滑假丝酵母菌,因为它们几乎从不导致肺的坏死性肉芽肿。

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spp

球孢子菌流行于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及巴西和阿根廷的某些地区,吸入孢子而致病。60%的感染者无症状,也可出现发热、寒战、不适、咳嗽、呼吸困难、关节疼痛、皮疹、持续性或进展性肺炎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单发结节,或薄壁空腔样病变。血清学阴性患者常偶见局灶残余的球孢子菌病变,PET检查可阳性。免疫受抑制患者中,球孢子菌可形成播散性病变。

HE染色切片中,球孢子菌一般表现为厚壁孢囊。孢囊体积大,20-200μm,部分内容孢子。内部孢子释放之后则留下空的孢囊。

肺部真菌类病变大盘点-(四) 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

11. 球孢子菌感染。组织学可见周围伴一圈上皮样组织细胞的坏死性肉芽肿,高倍观可见多个较大孢囊。六铵银染色,坏死灶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微生物;其中部分含有内生孢子。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Roden AC.Histopathology of fungal diseases of the lung[J].Seminars in diagnostic pathology,2017,34(6):530-549.

DOI:10.1053/j.semdp.2017.06.002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