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作者:强子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1)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2)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4)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5)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6)
三.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1.概述及大体特征
MPNST约占软组织肉瘤的5%,主要发生于四肢,其次为躯干/腹膜后及头颈部。约30-50%的病例发生于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约10%发生于放疗后(一般至少10年后),其余患者为散发。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发生MPNST的终生累积风险约为5-10%;相比散发患者来说,女性更多见,且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患者年轻10-15岁。散发性MPNST患者男女基本无差异,且成人多见。
MPNST预后一般较差,5年生存率30-60%,40-68%的患者可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主要是血行播散至肺部。伴异源性分化者生物学行为更为激进。
深部的MPNST由于一般不易发现,因此相对较大(>10cm)。肿瘤可有假包膜,但呈浸润性生长。如由此前存在的神经纤维瘤转化而来,则可见二者之间的移行。切面质实,白色至灰白色肉质样,偶见胶冻样,切面可见出血、坏死。
2.镜下特征及诊断
MPNST镜下细胞丰富区与细胞稀疏区交替存在,细胞为梭形,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相对单一,细胞核深染,细长、两端较尖,呈波浪状,胞质稀少、嗜酸性,细胞境界不清。核分裂数量较多。部分病例可出现显著黏液样形态。部分病例还可见异源性分化,如众所周知的、伴有横纹肌母细胞分化时称之为蝾螈瘤,也可出现骨肉瘤、软骨肉瘤、以及更为罕见的血管肉瘤及上皮分化。
图10. MPNST一般表现为梭形、束状生长;细胞丰富区与细胞稀疏区交替存在;可见黏液样区域,血管周围细胞密度相对更高。
图11. 肿瘤细胞形态相对均一,细胞核狭长、两端较细。
图12. MPNST伴横纹肌母细胞分化,即恶性蝾螈瘤;图中可见大量胞质嗜酸性的横纹肌母细胞。
MPNST中表达S-100的病例不足50%,且即使有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也不足10%。约30%的病例表达GFAP及SOX-10。鉴别诊断方面需考虑到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单型性滑膜肉瘤等。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具有较大帮助。
图13. MPNST中少数肿瘤细胞表达S-100。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Tips:
可为散发,也可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还可发生于放疗后;
散发型MPNST:患者年龄40-50岁,男女比例相近;
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MPNST:患者年龄3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
躯干/腹膜后是该肿瘤的第二常见部位,一般确诊时即已经较大;
组织学:细胞密度不等,血管周围密度较高;常伴核分裂;10-15%可见异源性分化;
肿瘤细胞局灶或弱表达S-100(<50%)、GFAP (30%)、SOX-10(30%);
分子遗传学特征:NF1失活(17q11),PRC2失活,其他更多遗传学异常;
预后:5年生存率30-60%。
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 vs. MPNST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1)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2)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4)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5)
腹膜后梭形细胞肿瘤诊断要点(6)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Schaefer IM.Diagnostically Challenging Spindle Cell Neoplasms of the Retroperitoneum[J].Surgical pathology clinics,2015,8(3):353-374.
DOI:10.1016/j.path.2015.05.007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