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投稿】要命的甲状腺癌-间变性癌

强子 华夏病理 3504 评论
[导读] 美国西北大学纪念医院(Northwestern Memorial Hospital)Audrey等曾就该单位近十年来的2106例甲状腺癌切除标本进行回顾,对其中的间变性癌病例进行了分析,相关文章发表于近期的《Human Pathology》。为帮助大家认识该病,我们对该文中病理学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整理作者:强子

随着医学科普的深入,以及临床对甲状腺癌诊疗的进步,“甲状腺癌预后相对好”的理念已广为接受。其实这只是针对甲状腺癌中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的乳头状癌及滤泡癌而言。除此之外,甲状腺癌中有些预后极差,如甲状腺间变性癌,因此临床诊疗实践中对这一组病变必须引起重视。

研究内容

一.概述

复习该单位近十年来的所有甲状腺癌切除病例,共计2106例;其中甲状腺间变性癌10例,占比约0.5%。确诊时患者年龄平均74岁,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2:1。临床表现为快速增大的颈部肿物。常见症状有气道受压所致声带麻痹、声嘶等。症状持续时间最短仅4周、长至11个月不等。左侧受累7例(64%),右侧受累3例(27%),1例(9%)为双侧受累。其中7例(64%)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55%)患者确诊时就已有远处转移。2-38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时间内,9例(82%)患者死于该病。

二.大体

甲状腺间变性癌大体一般表现为伴显著出血、坏死的肿物,呈广泛浸润性生长,可整个取代甲状腺实质并浸润至周围软组织和颈部相邻结构。切面棕褐色或白色,坏死及出血区可呈灰黄色。

【投稿】要命的甲状腺癌-间变性癌

图1. 甲状腺间变性癌大体观,肿物广泛浸润周围组织,甚至取代甲状腺实质;切面可见坏死灶。

三.组织学

该研究中的所有间变性癌病例均为富于细胞的广泛浸润性肿瘤;瘤细胞多形性明显,细胞形态多样,可见梭形细胞、多形性细胞、破骨巨细胞样多核细胞、较大的单型性细胞、小细胞、鳞状细胞,有些病例细胞形态单一,也可混杂存在。细胞核单一或多个,深染;有些病例中核仁明显;胞质嗜酸性。瘤细胞排列方式有片状、束状、席纹状等,类似纤维肉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的巨细胞肿瘤等。

【投稿】要命的甲状腺癌-间变性癌

图2. 甲状腺间变性癌。A: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式为肉瘤样;B:破骨细胞样瘤巨细胞;C:单型性大细胞,核仁显著,并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D:恶性软骨样成分。

有4例(36%)可见异质性成分,如横纹肌分化及软骨分化。局灶鳞状分化并伴角化者有3例(27%)。1例(9%)可见显著中性粒细胞浸润。6例(54%)可见乳头状癌或滤泡癌残余。显著坏死、病理性核分裂、脉管侵犯等常见。

四.免疫组化

该研究中的所有间变性癌病例均不表达TTF-1及甲状腺球蛋白,PAX8的表达也仅有4例(36%)。瘤细胞表达AE1/AE3和/或CAM5.2,支持癌的诊断。所有病例中50%以上的肿瘤细胞p53核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30%。

【投稿】要命的甲状腺癌-间变性癌

图3. 间变性癌免疫组化。A:局部可见滤泡癌残余;B:PAX8在两种成分中的表达情况;C:甲状腺球蛋白在两种成分中的表达情况;D:TTF-1在两种成分中的表达情况。

【投稿】要命的甲状腺癌-间变性癌

图4. 间变性癌。A:肿瘤细胞表达AE1/AE3;B:肿瘤细胞表达CAM5.2;C:肿瘤细胞表达p53;D:Ki-67增殖指数。

同时对10例高分化甲状腺癌及5例低分化甲状腺癌进行了相关免疫组化,这两种肿瘤均百分之百表达TTF-1、甲状腺球蛋白及PAX8。低分化甲状腺癌的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30%,而高分化甲状腺癌的Ki-67增殖指数均小于10%。低分化癌中有两例(40%)细胞核中p53呈片状阳性(10-30%),阳性程度弱至中等;而高分化癌中均未见表达(0%)。

五.二代测序

可供二代测序的9个病例中,有8例检出了基因改变。最常见表现为TP53异常(7/9)、BRAF异常(5/9)。间变性癌中TP53异常与细胞核过表达p53之间的一致性为78%。5例BRAF异常的病例中有4例为BRAF V600E突变,且这4例均同时有TP53突变。

小结

该研究表明甲状腺间变性癌的发生率极低,约为0.5%,与文献中1%的发生率差别不大。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需对该肿瘤引起重视,一方面组织形态学上需与多种非上皮性肿瘤鉴别,如软组织来源的肉瘤以及大细胞淋巴瘤等;另一方面该肿瘤预后极差,不要漏诊。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对于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Deeken-Draisey A,Yang GY,Gao J.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n epidemiologic, histologic,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single institution study[J].Human pathology,2018.

DOI:10.1016/j.humpath.2018.07.027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